大提琴師小林,因所在的樂團解散,無奈回到鄉下。
沒有一技之長的他總是很難找到工作。
機緣巧合之下,小林成為了一名入殮師:在告別儀式前送逝者最后一程。
或許是傳統文化對死亡的忌諱,許多人工作只有一味的反感。
甚至有人在葬禮上當著小林的面直言不諱:“你是不是想一輩子做那個人的活,來贖罪啊!?”
剛接觸尸體的小林內心也是遭到極大創傷。
下班回到溫馨家中的她,面對妻子精心準備的晚餐,竟然毫無胃口。
當看到餐桌上?拔光毛洗干凈的粉紅色雞肉時,他終于忍不住嘔吐。
然而為了家庭的平靜和諧,此時他仍在刻意隱瞞妻子自己正從事的職業。
紙是包不住火的。
當妻子發現小林成為入殮師時,那一句“不要碰我,你不干凈!”
不僅抓疼了小林的心,
也給我們心中世俗的觀念抓了一道口子。
看電影的我們覺得小林很委屈,妻子反應過激,若真發生在我們身邊呢?
若親朋好友也正做著類似的工作,我們的反應是否也會和小林的妻子一樣?
人們對入殮師不齒的態度,源自于對死亡的恐懼。
但其實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僅僅是離別。
在影片死亡離別的場景中,我們看到了另一種相遇。
…………
小林的父親逝世,緊握著小林童年遞給他的石頭。
望著父親的臉,模糊的童年記憶,也慢慢清晰起來。
那份深埋的父愛,在腦海里又一點一滴浮現。
那一刻,對父親所有的誤解和怨恨,也一點點消散。
這難道不是另一種相遇嗎?
“把逝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恒的美麗。
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
逝世在入殮師心里是溫柔的——
在最后一段旅程用溫柔洗刷風塵,慰藉靈魂。
電影中的溫情正是如此,
入殮師替年輕“女”死者擦拭身體時,摸到了“她”的男性器官,
于是很平靜地問親屬:“化男人妝,還是女人妝?”
家屬們商量片刻說:“女人妝吧,那是他的心愿。”
最后時刻,家人放下了世俗的成見,發自內心尊重了,接納了,愛了。
“這是她人生中最美的一次,我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