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應用工具主題Theme:邏輯層次
分享嘉賓Trainer:湯信芳
打卡日期Learning Date:2017年4月7日
沒有學習之前,在與人的談話溝通中,我有時會感受到,對方的言辭讓我有不舒服的感覺,想要提點或者糾正,總也找不到該如何幫到他們。平時教育我女兒的時候,有時候也能感覺到她的壓力,卻也不知道要怎么改善。聽完之后忽然覺得似乎“頓悟”。
1.在我們想指出別人的錯誤或者提出希望別人改進的時候,不要“上綱上線”提到上三層的高度,那樣會讓對方非常不舒服,很有壓力,一旦對方出現對抗的情緒,溝通就很難達到我們希望的效果?!熬褪抡撌隆钡囊韵氯龑诱f,就能夠顧及到對方的情緒和感受,對方的接受程度就會比較高。
比如:我們的下屬今天遲到了。我們說:“你今天遲到了30分鐘……”跟我們說“你怎么回事,是不是不想干了,遲到這么久……”第一種講法停留在行為層面,聽起來并沒有壓迫感,而第二種說法上升到了價值觀層面(不想干,所以遲到),上升到上三層,就讓人很有壓力。如果再換一種“你遲到了30分鐘,簡直丟光了我們部門的臉,全部門以你為恥”,就更讓人不舒服了。
2.在我們對別人提出希望或者要求的時候,先“抬一抬”放在上三層,給別人賦能:“跟你聊天總讓人覺得溫暖”,“你是我們部門最有潛能的銷售經理”,然后在落地到下三層的部分:“接下來讓我們看看怎么做會把任務完成的更好……”
3.雖然現在還不是能非常清晰的區分每一句話對應的邏輯層次,但是已經有感覺要怎么聊天和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