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個朋友外出,期間見到各種路人,朋友總喜歡點評一番。”這個女人腿好細,一點也不美觀。”路遇牽著寵物遛彎的,也喜歡表達自己的喜好:“真想不通這些愛養寵物的人,我一點也不喜歡動物。”我實在沒忍住,回了一句:“這只是個人的喜好不同而已。”
平心而論,這個朋友熱情、大方、直率,生活中是個樂于助人的熱心人。很多時候她的言論我心里也是有同感的,只是現在我學會了不讓很多想法脫口而出。
每天走出家門,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不斷映入眼簾、進入腦海,我們的思維會習慣性的依據自己的喜好立即做出各種判斷。
直率的性情,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有。想到什么說什么,好惡分明,言辭直接。隨著遇到的人,經歷的事越來越多,越來越難對人與事輕易下評論了。
世間的道理,不是放在哪里皆正確。只有在特定環境與條件下才稱其為道理。我們的喜好,也并非萬物的主宰,由此做出的定奪與意見也只是站在個人角度與認知水平出發而已。
就像接觸健身以前,我也曾羨慕過那些偏瘦、胳膊、腿細的幾乎沒明顯線條的女生,覺得那樣的身材很美,甚至為爹媽沒有把我生成那樣的身形而黯然神傷過。
在歐洲旅游時,看到豐乳細腰翹臀的西方美女,驚覺這樣的身材簡直秒殺同團幾個骨感的國內美女。凹凸有致確實有著充滿生命力的健康美。
后來開始熱衷健身后,不再追求細胳膊細腿,更希望在爹媽給的先天底子上折騰出優美的肌肉曲線。
這個地球上生活著七十多億人,大家分布在不同區域,生存在不同的環境,經歷著不一樣的人生,腦海里形成的觀念自然不盡相同。
為什么我們常說要走出去,見世面?不只是去過幾個國家,觀光過幾個旅游景點,是為了了解這個地球上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觀念,不同的生活方式。去切身感知、體會這個多元的世界。
當你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就越難輕易說出絕對又無知的話,輕易做出點評他人的事。
有次在一個健身房會員群里看到一段對話。群主在群里發了幾張健美大賽的現場圖片。
健美比賽,你懂的。女選手穿著比基尼,身上涂著有利于凸顯肌肉層次與色彩感的古銅色油彩,用專業的姿勢給觀眾與評委展示辛苦練就的肌肉線條。
在一片和諧的“看得見摸不著”的幽默調侃中,群主還沒來得及說句激勵大家的話,就被一個心直口快愛發言的女學員直接懟上去:“教練,女人天生要圓潤健康才好看,怎么看著您發的這些美女,都像美國電影里的鋼鐵戰士,這樣的女人好看嗎?如果滿街都是維密,大概開始進入戰備狀態了把!
教練無奈弱弱說了句:“我是說女人也需要力量訓練,有了這些肌肉皮膚才會緊實。”然后被繼續回嗆:“男人也許都喜歡這樣的女人,也只是看看吧,如果真找一個回來,心里也不踏實把,總感覺睡了個機器人。”
在有熱心人士給她解釋很嚴格的健身訓練和嚴苛的飲食控制才能達到人家那樣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成果后,她還是執著地補了一句:“我覺得健康就好,不追求刺激與肌肉,最后讓自己不健康。教練不要再發鋼鐵戰士刺激人就好!”
看著群里熱鬧的言論,腦海中首先閃念出前不久剛看過的一句話:有著林黛玉的訓練量,操著變成施瓦辛格的心。一看就是健身還沒入門的新手。
當時第一反應是很想找到寫著這句話的圖發過去,幸好沒找到就此作罷。
幾分鐘后靜心想想,和這個女學員持相同觀點的大有人在。從健身角度來講當然是很嚴重的誤解,但從大眾眼光來考量,正因為接觸的少,不了解所以才會有各種偏見及錯誤觀念。
或許假以時日,她也會由衷欣賞“肌肉女”的美也未可知。
也許這就是長大,不再以自己的觀點、認知去衡量一切。不再遇到思想認知不同的必“滅”之而后快。不再只逞口舌之勇去做令他人與自己都不開心的事。
所處環境不同,接觸人群不同,獲取的信息也不同,所以世人才千貌萬態,各有想法。
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除了秉性相投,想法一致之外,再有的樂趣就是發現不同,了解差異,打開各自的思路與眼界,糾正曾經的無知與偏見。
沒有人能走遍生活的各個角落。所以我們需要與人溝通,交流。產生思想的碰撞,靈感的火花。
不了解的事物不妄下結論,不了解的人不輕易評說。日后的事實會充分證明,我們的評論大多數都是不客觀甚至是充滿各種無知與偏見的。
每一個人的思想、習慣、認知與水平都源于與他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漫長的成長史。
不憑借主觀臆斷和滿滿的優越感站在自己狹隘的角度指點江山,隨意點評他人的選擇與喜好。
去思考,去觀察,去體諒,去看見差異,去理解不同,去接受現實。
想法誰都有,隨時隨地可以產生。我們常常說修身養性,想要守住心要先守住口。
心中的想法可以自己揣摩,自行消化。可說出口的話就不同了,在聽的人那里會引發想法,產生碰撞,進行傳播,從而造成某些莫名其妙的結果。
聽到的人會因為不被接納、不被理解不開心。旁觀的人會認為評論者過于武斷,不夠客觀產生某些看法。評論的人會漸漸養成脫口而出的習慣,往往事后需要再費盡心思找補解釋,把說過不合適的話再圓回來。
想到啥就說啥不牛叉,真正牛的是腦海里許多想法任由它靜靜飄過,聆聽它、思考它,卻不輕易說出它。尤其是評價別人的話。
幾面甚至一面之緣,就給一個人下定論;幾件事甚至一件事的某一面,就輕易得出結論,是一種迷之自信與對人對己的不負責任。再去傳播這樣的言論尤其不可取。既無益于人際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更無益于自己修養身心。
要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與主宰。隨口的評價沒有營養說出來有何意義?何況很多時候這樣的評論多是負面的、偏激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帶著某些怨氣的。
記得有次看英文電影時,有一句英文在劇中多次出現,女主用很強烈的情緒說出它:Don't judge me!(不要評判我!)從她的語氣、表情、與反應來看,對方這樣做很失禮,也很令她憤怒。
如果我們曾經被人隨意評判過,比如父母因為你不肯把心愛的玩具讓來串門的親戚孩子帶回家,隨口說一句:“這個孩子真自私。”在父母那里可能只是無意的一句給親戚找個臺階下的客套話,可在孩子心里這是最親近與最信任的人對自己的定論。他會真的為此敏感、自卑,質疑自己不夠好,認定自己是個自私自利的小氣鬼。
如果我們曾經被人評頭論足過,那個誰誰誰很自大,不善良,瞧不起人,還特別有心機巴拉巴拉,你有沒有憤怒過?委屈過?辯解無力過?你認為自己不是這樣的人,可是你無法拉著每一個聽信過傳言的人像祥林嫂一般去解釋:“不是這樣的,事實其實是這樣的。他根本不了解我。
即使你選擇清者自清,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應對之策。被莫名扣帽子的冤屈感還是會揮之不去。誰又喜歡被曲解,被謠傳?不負責任的評價讓他人憤怒,令自己武斷。
正因為我們嘗過被隨意評價的苦,所以才不做隨意評判他人的惡。
看見不同,尊重不同,如果能理解更好,不能理解即使接受也好。接受這個世界上的人與自己面貌不同、出身不同、環境不同、喜好不同、眼光不同、境界不同、見識不同。
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對世界多元,人有多面的開悟。不以自己的喜好議論他人,不以自己的見解評判他人。用心感受差異,靜心沉淀自己。
將他人的言行當做明鏡來審視自己,類似的錯誤盡量避免,得體的言行學為己用。時刻提醒自己,多檢視自己,少評價他人。如是,才不辜負我們走過的漫長歲月。
后記:評價他人的習慣隱藏在我們的生活習慣里。我們常常依據經驗給很多事物得出結論,有時正確,很多時候不全面甚至完全錯誤。歲月不應只帶給我們衰老與皺紋,自大與驕傲,如果沒有因走過的路,遇到的人而懂得自省,明白無知,接納不同,那些曾經令我們輾轉反側的深夜就失去了意義。今天天氣晴好,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吧,祝大家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