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稟賦效應與市場交易
稟賦效應:當個人一旦擁有某個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的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
文章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所謂的貧困是一個人的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的參照點。即便有些比我們還有錢的富人,也仍然認為自己是貧窮的,窮人對獲得和放棄之間的區別很在意。例如葛朗臺。這些人會認為自己的等價交換是一種損失,花錢就是一種損失。對于一些把物質財富看的比較淡的,那么這種金錢的參照物是沒有意義的,損失與獲得對心情的影響不大。
寵辱不驚,靜看花開花落。
關于稟賦效應,如果一個人僅僅是想把獲得的物品當成未來交易價值的載體的話,并不會受到稟賦效應的影響。
第二十八章公平性-經濟交易的參照點
文章主要講損失厭惡的問題,人類生來就有一種避險的能力,苦是不好的,甜是好的。對于這些不好的,我們更為關注,例如一筐櫻桃和一個蟑螂。或者一波蟑螂和一個櫻桃。我們更厭惡蟑螂。人類的大腦和其他動物的大腦都包含一種機制,這種機制總會優先考慮不好的消息。
在這些好消息與壞消息之間有一個界限,這個界限是參照點,也可以理解為目標。后面文章又舉了高爾夫球,我們為什么保守,提價過降低工資被認為是不公平等例子來說明損失厭惡的問題。
根據文章講的損失厭惡,我想這是我們的生活受到各種錨定,我們的工資,房子,工作等受到各種各樣的吸引,而這些吸引的東西,讓我們對自身有種參照。例如工資3000元,我看到有人拿5000,1萬,這是一種錨定。如果收入可能減到2500元也有可能獲得4000,而我更關注2500,這其實就是一種損失厭惡。
第二十九章對結果可能性的權衡
文章先是講了可能性與確定性,諸如從0到5%是可能性效應,從95%到100%是確定性效應,然后又講到人們的擔憂程度決定決策的權重,最后又深入的闡述可能性與決策權重的關系,并舉出了社會治理方面的決策例子。
文章中比較有亮點的是這個圖。
特別是右上角,人們面臨的抉擇比較糟糕時會孤注一擲,寧愿去選擇較大可能性以換取避免損失的期望。然而還會出現的問題是會把可控制的失誤變成災難。
這就像第一象限的情況,95%的失敗,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偏重于去冒險,然而這種冒險也有可能導致災難,這也是很多企業希望求變以獲得新生。
在后面舉出的例子中,
如果這個城市同意受理200起訴訟案件,就會輸掉10起,總計損失達1000萬美元。
如果這個城市處理每個案件都要花10萬美元,那么總共的損失就會高達2000萬美元。真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