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色歸讀 ? ? ? 侵權(quán)必究,授權(quán)轉(zhuǎn)載見文尾。
談到三國英雄,我們就會想到曹操、劉備、孫權(quán)三分天下,建立三足鼎立的曹魏、蜀漢和東吳政權(quán);也一定知道曹操的惡來典韋、虎癡許褚勇冠三軍;劉備賬前關(guān)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五虎上將銳不可當(dāng);孫權(quán)麾下的儒將周瑜、陸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其實這些人的大名如雷貫耳,其歷史事跡千百年來已被人挖掘、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勿庸多言。下面特別羅列一下三國時期容易被人所忽略的一些真實歷史大咖。由于人數(shù)眾多,只能做掛一漏萬式的粗線條勾勒,不可能展開詳述。
首先是東漢末年造成三國前期封建割據(jù)亂象的宦官集團“十常侍”,它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段搖、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粟嵩等皇帝近侍官員組成的宦官集團。實際上主要有十二個人,但歷史上仍習(xí)慣稱呼他們?yōu)椤笆J獭薄?/p>
別小瞧這十幾個人,由于他們想方設(shè)法地討好當(dāng)時的漢靈帝劉宏,比如“十常侍”之首張讓就慫恿昏君漢靈帝設(shè)立“西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shè)“裸游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眉開眼笑,尊寵他為“阿父”。這個兒皇帝后來干脆說“張常侍(張讓)乃我公,趙常侍(趙忠)乃我母。”
十常侍橫征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婚宗姻親、門人賓客把持全國州郡管治大權(quán),強取豪奪,魚肉百姓。張讓甚至“僭越”朝制,把自家莊園建得高過皇宮,又怕靈帝發(fā)現(xiàn),于是挖空心思以“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忽悠靈帝。這樣終于導(dǎo)致天下人心大亂,盜賊蜂起,最后他們自己或被袁紹所殺,或逃亡自盡。
再說說實權(quán)在握的“西園八校尉”,他們分別是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瓊。
西園就是當(dāng)時的首都洛陽的一處皇家園林,東漢末年漢靈帝為了分其舅兄——大將軍何進兵權(quán),于中平五年八月在西園招募壯丁創(chuàng)立一支新軍,并設(shè)置“西園八校尉”來管帶。諸校尉都受宦官上軍校尉蹇碩統(tǒng)領(lǐng),蹇碩又直接受命于皇帝。一時聲勢浩大,連何進也要懼其三分。
“西園八校尉”中的曹操、袁紹大家都很熟悉了,后來都成了一世梟雄。有趣的是這兩人的同僚右校尉淳于瓊后來成了袁紹的部下,他就是后來官渡之戰(zhàn)中負責(zé)守衛(wèi)袁紹糧草的主官,結(jié)果在此次戰(zhàn)爭中被曹操偷襲了袁紹囤于烏巢的糧草,一把火燒得精光。
官渡之戰(zhàn)對袁紹可謂是滅頂之災(zāi),除了淳于瓊本人咎由自取,兵敗被誅外,號稱“河北四庭柱”的顏良、文丑、張郃、高覽等河間四將,先是顏良、文丑陣亡,這次張郃、高覽一同投降曹操,最終袁紹一敗涂地,郁郁而終。
三國歸晉,笑得最后的是司馬懿(字仲達)家族。司馬懿就是三國時“司馬八達”的重要成員之一。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焦作市溫縣)名門司馬氏,傳至司馬懿父親京兆伊司馬防時,生下兄弟八人——漢兗州刺史司馬朗、魏太尉(晉宣帝)司馬懿、魏太宰(晉安平王)司馬孚、魏東武城侯司馬馗、魏鴻臚丞司馬恂、魏中郎司馬進、魏安城亭侯司馬通、魏安平亭侯司馬敏。因為這八兄弟的表字里皆有一個“達”字,時人并稱其為“司馬八達”。
曹魏重臣司馬懿在史書上被稱為三國“冢虎”,有諺云“俊美幼麟是周郎,蕭墻之內(nèi)伏冢虎”。冢為墳,“冢虎”指荒野、遠離人煙的老虎,不為害,所以“冢”有隱藏,隱蔽低調(diào)的意思,暗喻司馬懿不遂意時(曹操、曹丕當(dāng)政時期)委曲求全,得意時(曹丕兒子曹睿當(dāng)政后)位高權(quán)重、趕盡殺絕。
所以司馬懿其實是一只白額吊睛大虎,他為人“內(nèi)忌而外寬,猜忌多權(quán)變”,說白了就是笑面虎、老狐貍!先是蟄伏扮作一頭豬,時機成熟后抄了曹魏的后路扮豬吃虎。其實曹操在世時就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狼顧之相”,心里很忌諱,曾經(jīng)告誡他的兒子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yù)汝家事。”
遺憾的是,由于司馬懿做事殷勤盡心,又善于偽裝,終于騙取了曹丕的信任,曹丕甚至把司馬懿、陳群、吳質(zhì)、朱鑠這四人作為其早期的核心心腹,史稱“曹魏四友”。
最后司馬氏成了篡漢曹魏背后的黃雀。而且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還在攫取曹魏政權(quán)之前,把曹操、曹丕的子孫視作兒皇帝,玩弄于鼓掌,讓曹氏成為千古笑柄!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自這一段史實。相傳曹操逝世前曾夢見“三馬同槽而食”,實際上是寓意司馬懿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這“三司馬”將來會蠶食曹氏的帝王基業(yè)。
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期的“黨錮之禍”是由受皇上崇信的宦官集團以“黨人”罪名禁錮讀書人,使其終身不得做官而得名。后世認(rèn)為黨錮之禍傷及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這些讀書人(士人)即后來所說的士大夫。他們品德高尚,但是在仕途荊棘、官路不通的情況下,他們滿腹不平,并與在朝反宦官的勢力、在野的名士以及太學(xué)生結(jié)合,對他們認(rèn)為善的人,就互相推薦標(biāo)榜;對他們認(rèn)為惡的人,一概深惡痛絕。于是形成了標(biāo)榜、品評人物,互立雅號的社會風(fēng)尚。
當(dāng)時的士人和太學(xué)生把敢于同宦官進行斗爭且本身學(xué)問、道德悠長的知名人物稱為君子,并按從高到低的“評級”冠以“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 等雅號。
其中“三君”意思是“一世之所宗”的三個人,是當(dāng)世所有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八俊”中的八人乃人中英杰;另有道德可以為他人榜樣的八人被推崇為“八顧”;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等八人屬于“能導(dǎo)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導(dǎo)其他人學(xué)習(xí)前述“三君”道德文章的引路人,稱為“八及”;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等八人“能以財救人者”,即不惜家財,救苦救難,被推崇為“八廚”。
“八及”之一的劉表,我們都熟悉劉備的這位宗親大哥,他為荊州州牧期間,恩威并著,招誘有方,實現(xiàn)萬里肅清、群民悅服!而后開經(jīng)立學(xué),愛民養(yǎng)士,從容自保。在漢末軍閥混戰(zhàn)中,他遠交袁紹,近結(jié)張繡,內(nèi)納劉備,據(jù)地數(shù)千里,帶甲十余萬,一度稱雄荊漢,先殺孫堅,后拒曹操。
遺憾的是劉表是守成之君,座談?wù)摰溃嘁蔁o決,無進取四方之志;加之生出“如豚犬爾”的兒子,很快在他病死后,大好江山被他兒子劉琮奉送給曹操。
說到劉表,就有必要說一說“劉虞、劉表、劉焉 ”這“劉氏三牧”。這三人都是漢朝皇帝的宗親。上文已經(jīng)說過,劉表是荊州刺史(后稱州牧),從族譜上看是劉備的遠房族兄;范書《劉焉傳》:出(劉)焉為監(jiān)軍使者,領(lǐng)益州牧,太仆黃琬為豫州牧,宗正劉虞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職。”劉虞是幽州州牧,后來他與劉備的學(xué)長公孫瓚(同是盧植的學(xué)生)在爭奪幽州的控制權(quán)時,兵敗被殺。
按輩分劉焉是劉備的叔叔,《三國演義》中劉關(guān)張三結(jié)義后首次投軍就是投到劉焉賬下。劉焉當(dāng)上益州牧之后就一心割據(jù),做起土皇帝,半獨立于中央政府。益州是東漢時最大的州,它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慶市全境和陜西省南部,云南省西北部。有漢中、蜀、永安等郡。
無奈接他班的兒子劉璋暗弱,在內(nèi)憂外患之際,聽信手下謀士張松、法正之言,迎接族叔劉備進入益州護衛(wèi)自己,共拒曹操。不料此舉乃引狼入室的不智之舉,大耳哥劉備反戈一擊,順手奪取了益州。
“八廚”之一的山東漢子張邈,和曹操、袁紹都是朋友。在汴水之戰(zhàn)后歸附曹操,后來曹操帶兵討伐陶謙時,張邈與陳宮叛曹,迎接呂布為兗州牧。后呂布被曹操徹底擊敗,張邈也在敗軍之中,被部下所殺。
談到三國,就不能不說一下有重大影響的瑯琊諸葛氏家族。諸葛亮“功蓋分三國”為蜀漢打下基業(yè)就不用說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深受國恩,被后主劉禪招為駙馬,后與其子諸葛尚一起抗擊入侵蜀都的鄧艾軍隊時,兵敗雙雙殉國。
諸葛亮的長兄諸葛瑾(字子瑜)一直頗受孫權(quán)器重。孫權(quán)曾經(jīng)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這足以證明夾在吳、蜀兩國以及兩兄弟之間的諸葛瑾在政治上高超圓融的平衡能力。
正因為諸葛瑾是一個胸懷寬廣,溫厚誠信,謹(jǐn)慎圓融的人,所以他對他光芒四射的兒子諸葛恪一直不太滿意。這是怎么回事呢?
諸葛恪年少時就反應(yīng)機敏,以神童著稱,可謂辯才無礙,無人能敵。諸葛瑾面孔狹長似驢。一天,孫權(quán)召集大臣飲宴,席間差人牽來一頭驢,并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biāo)簽,寫上:“諸葛子瑜。”這實際上是孫權(quán)調(diào)侃諸葛瑾的狹長面頰。諸葛恪跪下說:“請賜我一只筆!。”取到筆后,諸葛恪在標(biāo)簽后添了兩字:“之驢。”在場的人都笑而嘆服。于是孫權(quán)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又一次,孫權(quán)見到諸葛恪,隨口問他:“你父親和你叔父(諸葛亮)誰更優(yōu)秀?”諸葛恪應(yīng)聲而答:“我父親更優(yōu)秀!”孫權(quán)問其因,諸葛恪說:“我父親知道應(yīng)該輔佐誰,而叔父不知!”
這個實際上是拍馬屁說孫權(quán)是比劉備賢明得多的君主,諸葛亮盡管聰明睿智,但是沒有做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這下真是拍得恰到好處!
孫權(quán)聽罷大笑,便命諸葛恪依次給大家斟酒,斟到元老張昭面前,張昭先已有了幾分酒意,不肯再喝,對諸葛恪說:“這樣勸酒恐怕不符合尊老的禮節(jié)吧!”
張昭(字子布)與張纮合稱東吳“二張”,都是早期就效力孫策、孫權(quán)兄弟的資深重量級謀士。張昭甚至是吳國的首席智囊,所以孫策臨死前叮囑孫權(quán):“內(nèi)事不決問子布,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張昭的資歷、聲望非同一般!
孫權(quán)說:“你能否讓張公理屈詞窮,喝下這杯酒?”于是諸葛恪反駁張昭:“呂尚(姜子牙)年九十,依然高舉白旄,手持兵器,指揮部隊作戰(zhàn),還沒有告老還鄉(xiāng)。如今軍隊上的事,將您老放在后邊;聚會飲宴的事,將您老請到前面,這還不夠尊老嗎?”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對這樣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諸葛瑾怎么看呢?《三國演義》里說:諸葛瑾見諸葛恪聰明盡顯于外,嘆曰:“此子非保家之主也!”史書上也有類似的記錄,諸葛瑾對兒子的評價:“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意思就是諸葛恪若不能僥幸讓諸葛家興盛,便會令家族遭到誅滅。后來果然應(yīng)驗了,諸葛瑾后人這一支被滿門抄斬!
諸葛亮和諸葛瑾有個堂弟諸葛誕是三國后期曹魏的重要將領(lǐng),由于諸葛亮在蜀漢官至丞相,諸葛瑾是東吳位居大將軍的重臣,所以后世評價其三兄弟時說“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這里狗是“功臣”、“功狗”的意思,沒有貶低或侮辱之意。
諸葛誕還與當(dāng)時魏國的夏侯玄、鄧飏、田疇一起合稱“四聰”,即四位明哲之士;當(dāng)時另有劉熙、孫密、衛(wèi)烈三位世家子弟為一時才俊,合稱“三豫”;“四聰”、“三豫”連同上文提到的“司馬八達”聯(lián)袂組成當(dāng)時的所謂“四聰八達三豫”的中原名士團隊,諸葛誕就列身于這個名噪一時的團隊中,可見其名聲很大,很NB!
文人學(xué)士方面,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yīng)旸、劉楨合稱“建安七子”,“七子”與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組成的“三曹”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具有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作為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于詩、賦、散文的發(fā)展,都曾作出重大貢獻。其創(chuàng)作各具個性,風(fēng)貌獨特。
曹魏還有所謂華歆與管寧、邴原合稱為“一條龍”的說法,最長的華歆為龍頭,居中邴原為龍腹,管寧最幼為龍尾。管寧雖為龍尾,實最有骨氣,他雖避名位,卻又積極致力于社會德化和仁教工作。
相傳管寧和華歆同在菜園里鋤地,華歆赫然鋤到了塊金子,就撿起來看了一眼,管寧竟卻眼皮也不眨一下,繼續(xù)鋤地,華歆只好把那金子丟了;又有一次兩人同坐一張席上讀書,忽然門外傳來貴人車馬經(jīng)過時的鑼鼓之聲,華歆放下書往外窺看,面露羨艷之色,管寧從此與華歆割席絕交!龍腹的邴原也是位飽學(xué)而有行之士,只是他性情剛直,不容污垢。
后來華歆離開孫策投靠曹操成為朝中紅人。在他剛當(dāng)上尚書令時,漢獻帝多年前密詔伏皇后之父伏完密除曹操之事泄露,曹操大怒迫獻帝廢伏后。華歆此時氣節(jié)、德操全無,他勒兵入宮捕捉藏身在復(fù)壁之中的伏皇后。
華歆下令武士以斧劈墻,打開復(fù)壁,伏后蒙頭瑟躲在一角,武士們不敢下手,華歆發(fā)狠親自揪住伏后的秀發(fā),將伏后拖出勒死,并鳩殺皇子!所謂人臣之禮、帝后之尊、男女之防、圣賢之教,華歆一概拋到九霄云外。
魏、吳交惡時,這位曾自薦可以替孫權(quán)在曹操面前搞好關(guān)系的人,馬上積極為曹操撻伐孫權(quán)出謀劃策。曹操去世后,華歆立即逼迫獻帝禪讓、鼓動曹丕篡漢,還與賈詡、王朗、陳群等人串演漢獻帝禪位曹丕、曹丕力拒不就的把戲。群臣勸進上表上奏凡三次,獻帝下詔讓位者再三,其中的總導(dǎo)演就是華歆!
但是華歆的不齒行為不影響其官運亨通,他與王朗、鍾繇一起位列“曹魏三公”的高位。在《三國演義》里,王朗在兩軍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zhàn),然而被諸葛亮義正辭嚴(yán)地罵倒,一時氣極從馬背上掉下來摔死。其實這不是史實,所謂“武鄉(xiāng)侯罵死王朗”是藝術(shù)上的“戲說”。
鐘繇不僅是政治家,而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我國楷書(小楷)的創(chuàng)始人。鐘繇更讓人羨慕的是可能是其養(yǎng)了一個有“子房、王佐之才”的兒子鐘會。鐘會自小聰明過人,膽大多機變。
他小時候和自己的哥哥鐘毓(鐘繇長子)去見魏明帝曹睿,鐘毓驚慌失措,汗流浹背,鐘會卻鎮(zhèn)定自若。魏明帝問鐘毓為什么出汗,鐘毓答道:“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如雨漿。”皇帝回過頭來又問鐘會為什么不出汗?鐘會應(yīng)聲而答:“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這回答既凸顯了他的鎮(zhèn)定機智,又以謙卑姿態(tài)維護了皇帝的面子。
另一次鐘會和司馬昭、陳泰、陳騫約定一起乘車出門。鐘會遲到了,司馬昭覺得不滿,嘲諷他說:“與人期行,何以遲遲?望卿遙遙不至。”這句話看似普通,其實卻是對鐘會的不友善,因為鐘會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鐘繇,“遙”、“繇”同音,犯人家尊長名諱。鐘會不假思索就回復(fù):“矯然懿實,何必同群?”(我這種超群出眾,德才兼?zhèn)涞娜藶槭裁匆湍銈冞@種平庸之輩擠在一起呢?)
這個回答可以說是急智精妙,先表明自己高風(fēng)亮節(jié)的境界,不屑與他們共乘。然后,字里行間點出了這三人父親的名字,司馬昭的父親是司馬懿,陳騫的父親名陳矯,陳泰的父親名陳群,可謂寓有力回擊于輕描淡寫之中。
鐘會掌兵之后擅奇謀,曉暢兵機,是難得的帥才。他與鄧艾合稱“曹魏雙璧”,此二人最后分帥大軍滅亡蜀國,上演了一曲“入西川二士爭功”的大戲。(鄧艾字士載,鐘會字士季,因為他們的字里面都有個“士”字,所以叫“二士”)
說到鐘會,不妨提及他和“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的梁子。有一次,貴公子出身本也風(fēng)流倜儻的鐘會他去拜訪名士嵇康,但是嵇康卻自顧自打鐵,不屑敷衍他。像鐘會這么有才能的人受到如此輕視,內(nèi)心是非常尷尬和惱怒的,但是他走的時候卻不動聲色地回了一句“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回答雖然精妙才辯,但是他還是很記仇,后來找了個機會向司馬昭進讒言害死了嵇康。
此外,后世人還把魏、蜀、吳三國各國的比較有共性的文臣武將、各類人杰歸納到一起,便于評說和記憶。例如曹操、曹丕、曹睿這三人相對于曹魏的后世膿包子孫來說雄才大略無出其右,所以稱之為“曹魏三祖”。
窩囊的正始皇帝曹芳當(dāng)政時期,何晏、鄧飏、丁謐三人作為首席輔政大臣、大將軍曹爽的智囊,人稱“臺中三狗”(臺中指位居臺輔中樞高位)。雖說小有聰明,出餿主意鼓噪曹爽與司馬懿斗法,結(jié)果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對方一觸即潰!王昶、胡遵、毌丘儉都是曹魏朝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史稱“曹魏三征”。
文臣方面,還有鼎鼎大名的“荀爽、荀淑、荀靖、荀彧、荀顗”這“五荀”,他們都來自豫州潁陰(今河南許昌)的望族荀家。這五人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荀彧。荀淑是荀彧的祖父,他生有8子,并有才名,人稱“荀氏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是荀淑次子,尤以荀彧的六叔荀爽和三叔荀靖出類拔萃。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他實際比荀彧這個叔叔還年長5歲,荀顗是荀彧的第六子。
荀彧是曹操前中期的首席謀臣,自小被世人稱作“ 王佐之才”,出仕后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荀彧為漢尚書令鎮(zhèn)守許都達十七年,打理國家后勤事宜,堪比漢高祖之蕭何,并多有戰(zhàn)略性建議,時人敬稱“荀令君”。后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猜忌,調(diào)離中樞,在壽春去世。
荀彧侄子荀攸,被曹操稱為“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zhàn)術(shù)和軍事策略,在曹操的眾多謀士僅稍遜于其叔荀彧。建安十九年,荀攸在跟隨曹操征孫權(quán)的途中善終而死。荀攸在前線為軍師(包括中軍師)供職十八年,后來也當(dāng)上了其叔曾任職的尚書令。曹操曾評價荀彧、荀攸倆叔侄說:“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曹魏武將方面,樂進、張遼、于禁、徐晃、張頜號稱“五子良將”,因為這五人智勇兼?zhèn)洌邆洫氉越y(tǒng)兵的能力。在歷次戰(zhàn)爭中,進攻他們往往是先鋒,撤退時常常讓他們斷后。還有曹仁,曹洪,曹真,曹純,曹休,夏侯敦,夏侯淵,夏侯尚合稱魏“八虎騎”,相傳這八人都是曹氏近支止親屬。因為曹操的先人本姓夏侯,后來過繼給了曹家,所以這些人是一脈的分支。
相對而言,蜀漢的人才就單薄得多,要不然也不會出現(xiàn)后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劉備、關(guān)羽、張飛”號稱“三英”人所共知,“諸葛亮、關(guān)羽、張飛”所謂“蜀漢三杰”也了無新意。
諸葛丞相為蜀國鞠躬盡瘁,并和他一手提拔和培養(yǎng)的蔣琬、董允、費袆一起合稱“蜀漢四相”,他們幾乎蕭規(guī)曹隨地深入影響了蜀國,直到最終被吞并。武將方面除了“五虎上將”之外,還有一些說法,如張任、劉璝、泠苞、鄧賢等川西四將(實際他們不為劉備所用,屬于益州地域罷了);馬良、馬謖等五兄弟的“馬氏五常”組合,當(dāng)時鄉(xiāng)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指馬良)最良。”
再看看東吳,早期的“孫策、周瑜”這對“江東雙壁”,當(dāng)然他們的夫人大喬、小喬也青史留名,所謂“二喬”。武將有“程普、黃蓋、韓當(dāng)、祖茂”等“東吳四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被譽為“東吳四杰”當(dāng)之無愧。
謀臣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二張”以外,還有“顧邵、諸葛瑾、步騭、嚴(yán)畯、張承”組成的所謂“東吳五君”,此五人都是江東孫吳政權(quán)的五位重臣,他們都得到了吳主的格外器重,當(dāng)時人以“君子”、“國士”相待。
至于“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組成的“吳中四友”(或稱“太子四友”)就是東吳的“官二代”或“官三代”俱樂部了。諸葛恪上文已提到,是原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張休是元老“二張”之一——輔吳將軍(孫權(quán)特封)張昭的次子; 顧譚是上文的“東吳五君”之一的豫章太守顧邵之子,東吳第二任丞相、元老顧雍的孫子。
還有一些說法把魏蜀吳三國的雄杰扭在一塊說,比如“臥龍鳳雛幼麟冢虎”,臥龍、鳳雛指代諸葛亮、龐統(tǒng)無話可說;“冢虎”暗喻司馬懿前文已有交待;唯有“幼麟”何指一直有爭議,有人說是周瑜,還有人說是指姜維。
至于號稱“四大寇”的董卓心腹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人,因倒行逆施、燒殺劫掠,最后均不得善終,只能是遺臭萬年了。
零零總總的羅列了這么多三國歷史大咖,當(dāng)年可以說個個都是叱咤風(fēng)云,或披堅執(zhí)銳,勇冠三軍;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或倚馬可待,文采風(fēng)流。然時至今日,正應(yīng)了《三國演義》開篇詞里所說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歡迎交流、分享 ? ? ? ? ? ? ? ? 敬請關(guān)注“山色歸讀”
如果您還滿意,請順便給我這篇參賽文章點個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