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處于青春期的時候,我覺得愛是很神圣的,無論是親情的愛還是友情的愛抑或是愛情的愛。愛之所以神圣體現在它可以時時刻刻,不能有不愛的跡象,否則就不是愛。
有的時候,自己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但是我就不說,愛不就是自己不說他們就能知道的嗎?然而,很遺憾他們的行為并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愛。那么,他們是不是不愛我呢?
后來,我才明白,不僅是父母、還有朋友、戀人甚至是自己,都只是一個凡人,一個擁有著正常的七情六欲的人。自然地,也避免不了偶爾付出,偶爾索取,偶爾冷淡下來想靜靜。既然,愛的對象以及被愛的對象只是一個人,不是圣人。那么,愛又哪來的神圣呢?況且人也會有所變化,更別說愛是持續不斷的了。
愛,很容易跟一個詞混淆,那個詞就是控制。曾經有一個女生跟我說,她很愛她的前男友,她找不到他因此她很焦慮。她很想要找到他甚至不惜請人要去定位他,然而他為了躲她換了住址換了工作。
或許看到這,你們會想,難道這不是愛嗎?如果不是愛,她怎么會那么費勁心思地要找她呢?不過,我想說的是這根本就不是愛。愛是心甘情愿地去感受ta的感受,并真正地達到為ta好。而那個女生費勁心思地想要去找那個男生,更多的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水平。而那個男生為了躲她都把工作住址給換了,說明他是不想見她的。然而,她卻不顧慮他的想法,反而越追越緊。
因此,這不是什么愛,更多的是一種控制。當然,在這并不排除他們曾經愛過。
在親子關系當中,也經常出現愛的誤解。比如,有一次我在教我小侄女寫作業,發現她每個題目都要問。過一段時間我就不耐煩了,就對她說:"你怎么什么題目都問,你就不懂的舉一反三嗎?"以及類似的比較重的話,她聽了不說話,淚水在眼眶里打轉。這種類似的場景在很多家庭應該還算是常見的,甚至還會出現罵孩子蠢的。不過,當時我看了她的表情之后,我發現我講的話可能有點重了。
這種類似的場景,或許你們可能會想,這么說話不是很正常嗎?孩子聽著想哭那是因為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行。
是不是孩子蠢,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更多的是由我們的評價標準來決定的。然而,孩子他們有他們的自己成長規律,由我們的評價標準去評價他們的行為,未免會出現一些偏差。
所以呢,如果真正地想要給予孩子愛的話,不妨問問他們的想法,同時也注意別把價值觀強加到他們身上。
上面說的是關于未成年孩子與家長的愛,更多的是讓家長去改變。還有另一種情況是關于成年孩子與家長的愛。
家長的因素對于孩子的成長的確起到一個很關鍵的作用。我也見過一些由于父母的因素,子女的成長受到挺多阻礙的,也會聽到子女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覺得自己之所以這樣是父母造成的。
我也有想過,如果父母改變了的話,或許他們的情況會好一些。不過,我也轉換了我的想法。作為一個成年人,是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如果他在與父母的相處過程中也很大的不適應了,那么他是可以選擇去改變的。改變自己總比改變他人容易多了,當你想要改變一個人的前提是那個人得真正地想要改變。況且單單自己想要去改變父母,是比較難的,第一,他們的那個年齡階段,人格以及價值觀等等基本上很穩定下來了;第二,他們對子女的行為模式說不定是從他們父母那一輩這么對待他們學來的。
所以呢,如果你是作為一個成年的子女,你要相信你是有能力去改變的。如果,你覺得你還是做不到,那么你和你的家人做一次家庭治療也還是可以的。
愿我們擁有愛的能力,愛他人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