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同事一起在公司樓下的快餐店吃過飯以后,大家有說有笑的準備回公司好好休息休息,最近一直都在趕項目,都比較累。剛走到電梯前,就看到一個30多歲的女人拽著一個老太太在電梯口等電梯。
“我倒要看看是什么樣的電磁儀值8000塊錢,我就不信它能治病,要是能治病還要醫院干什么,就是騙你們這種什么都不懂的老頭、老太太的,什么東西能值8000塊錢啊”那個30歲的年輕女人口氣不善的對著老太太說。
“不是騙子呢,那個小姑娘當時就拿試用品給我們用了,用完后挺舒服的!而且那個小姑娘說了,這個堅持用,對肩周炎、腰間盤突出都有效果的,用的時間久了,連藥都不用吃了,肩周炎和腰間盤都能治好。你李大爺也試了,也覺得舒服呢。我們一起買的呢。”老太太一邊拿著單子想給那30多歲的女人看,一邊對著女人說。
“哼,媽,她當然會說對什么都好呢,8000塊錢,可不是得說包治百病。那不是一百兩百,也不是一千兩千。我一個月才掙多少錢啊?你這8000塊錢我得上幾個月的班才能賺到?關鍵你錢交了,東西呢?連個東西都看不到?”那個30多歲女人氣的臉都紅了。
“人家小姑娘都說了,這個東西很多人買,現在沒有貨了,要先交錢,不然來貨了也拿不到的,有很多人都是交錢以后等著呢。那個小姑娘說來貨了會第一個給我留著的”老太太說的很激動,滿臉得意的笑容,似乎很佩服自己的聰明,把很多人都比下去,只要有貨自己可以第一個拿到。“媽,人家就是騙你這樣的,哪有什么人會買啊?”那個30多歲的女士無奈對老太太的說。
“有啊,怎么沒有,我親眼看到的,多著呢”說著電梯就來了。我們一起進入了電梯,進入電梯后,那個30多歲的女人按了數字“8”。
8樓確實有一家賣保健品的公司,生意很很火,他們每周五都會舉辦講座,所以每周五都能看到很多老人乘電梯上八樓。很多次我們都遇到,都會善意的提醒他們:大爺/大娘,你們聽聽課就可以了,千萬別買東西啊,都是騙人的。可是等我們下班在電梯里遇到那些從八樓下來的老人,他們每一個人手里都拿著不同的保健品或者保健器械。我們老板每次都說:現在老年人的錢真是好賺啊,我們天天累死累活的做設備,還不如人家賣保健品呢。
進入電梯以后,年輕的女人還在抱怨著老太太,苦口婆心的勸著老太太,說她受騙了,那么多錢都打水漂了。讓她到了以后把單子退了,把錢給退回來。可是不管女人怎么說,老太太都始終堅持己見。始終認為自己8000塊錢花的很值,自己買了一件很了不起的東西。
后來電梯到了五樓,我們就出來回公司了,女人和老太太一直上了8樓。我不知道那個女人最后是否說服了老太太把錢退回來?還是說老太太堅持己見?又或者是那個女人最后也被洗腦認為8000塊錢花的很值?我只知道這8000錢是我經常加班都需要3個月才能賺回來的。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健康觀念越來越明確。健康生活已經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可以長命百歲,也讓保健品市場慢慢崛起。尤其是對老年人來說,只要能延年益壽,對身體好的,他們都會嘗試。據統計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22億,占總人口的16.5%,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隨著老年人數字的增長,保健品市場的需求就越來越大,生產保健品的企業也就越來越多,五花八門什么都有。
隨著企業的增多,不少企業為了能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下生存下來,把自己的一款普通保健品說成能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甚至打出“不用看醫生,不用去醫院的口號。”除了夸大產品效果,還會打出:免費抽獎、試用、贈藥、義診、健康講座等宣傳方式,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讓消費者去消費。
國家2017年食品監督管理辦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保健食品是指依法批準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保健食品應當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為目的的食品,并且對人體不產生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所謂的保健食品是起到調節機體功能的,不能以治療為目的食品,就是說不能代替藥物的。可是很多企業不僅把保健品說成了包治百病,更能延年益壽。為了這包治百病、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藥,有的人甚至傾家蕩產,最后不僅沒有起到治病,延年益壽的效果,甚至生命都賠進去了。
在73歲生日前一天,郭紹清老人的生命嘎然而止。近3年來,他開始癡迷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僅花光了13萬余元拆遷賠償款,還花掉了老伴撿垃圾多年積攢的4萬余元。老人突然辭世,沒給女兒留下任何存款和遺言,卻留下了堆滿大半間屋子的保健品和保健器械。
即使在發病時,他也拒絕去醫院治療,而是盼著天亮后賣保健品的店鋪開門“拿藥吃”。他一直相信,按照“老師們”的要求吃保健品,他可以活到120歲。拒絕送醫,“等到京華壽開門,去拿藥吃就會好”沒有想到,這句話成了老人最后遺言。
12月3日郭紹清和老伴一起到住所附近的溫馨園小區,在一個房間內參加了一場講座,講課老師“苗某”展示了一款“苗靈蜂枸杞天然蜂王漿口服液”產品,為驗證效果,他還打開一小瓶,將瓶中液體喂到包括郭紹清在內的多名老人嘴里。
次日凌晨郭紹清就呼吸困難,一直喊心口痛,老伴說通知女婿,他不準通知。于是老伴只能將他扶到客廳沙發上,以為病情會緩解,但是郭紹清的情況好像越來越嚴重。被送到醫院后死亡。死亡原因為:高血壓危象伴急性心力衰竭。除了堆成山的保健品,什么都沒有給老伴留下。
他不相信醫生,不相信藥,只相信保健品,相信辦講座的老師,他的女兒說:經常有老師跟他說吃(用)了他們的保健品不但可以治病,還可以活到120歲。就是這句“不但可以治病,還可以活到120歲”成功把他洗腦,讓他深陷其中,每天都是想著怎么活到120歲。
正是因為銷售者不負責任的夸大效果才導致了這場悲劇。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生存的壓力,讓現在人對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保健品需求也越來越大,就給保健品市場帶來更多的效益。這就更要求生產廠家以及銷售商要實事求是,不能隨便夸大產品效果和作用,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生產與銷售。
同時我們消費者也要對保健品有正確的了解,尤其是老年人。首先要知道保健品不能代替藥品,不能以治療為目的。同時要了解保健品是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功能,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吃(用)的。同時我們要有正確看待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尤其是老年人。很多老年人都害怕自然死亡,都想要活到120歲,所以拼了命的買保健品,保健器械,只要能延年益壽的都買。事實上大多數保健品都是調節身體機能,根本沒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正確的生活觀和正確的作息才是關鍵。
最重要的是要有生病以后去醫院看病吃藥的意識,依靠保健品和保健品的銷售人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老師,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因為保健品不是藥品,不能治病,所謂的老師也不是醫生,根本不能給你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