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課-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顛覆認知的一句話:過去的失敗經歷對未來的成功一點幫助也沒有。一個一直失敗的人,將來最大的可能性也許是習慣性地再次失敗,還不如新人。
上述這句話給我的第一感受是,如果一個人失敗過,那么成功的信心就會被打擊,因為被打擊,或者不斷的打擊,即使距離成功就差臨門一腳時,曾經的失敗經歷也不會讓其去踹這一腳的,因為,習慣性失敗的思維已經在他的腦海中固定了。不過,既然這個失敗者知道它將面對失敗的結果時,為什么還在不斷的去嘗試失敗呢。我的想法是,他還是想成功一次,同時,他也在不斷的總結經驗,避免一些誤區,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太篤信自己可以輕易取得成功。所以,我的感受是,成功者與失敗者存在差距的方面就是是否具有使命感,這種使命感就是在快放棄的一刻,還能讓你向前邁出一步。
文章中的第二句話:我的失敗不是我的成功之母,別人的失敗則是我的成功之母。這句話的道理在于:我們可以從別人的失敗中獲得反饋,進而指導我們的實踐行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當我們成功時,我們向內總結經驗,當我們失敗時,我們向外推卸責任。向內總結經驗可以提升我們自己,向外推卸責任讓我們無法了解我們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所以,這也是文章標題所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這二者的核心即是成功給予了我們自身有效的反饋,失敗給予我們的是無效的反饋,關于反饋的有效與否,關鍵在于反饋是針對行為還是個人,如果針對個人,大部分情況下,人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如何維護自身上面,所有的反饋全部被擋了回去。而針對行為的反饋,人們的注意力也就集中在行為上,這當然可以提升我們自己的能力,專注于什么,才可以獲得什么。
此外,文章中提到,最好的失敗是沒有人看見時的偷偷跌倒,這是你刻意而為之的行為,也是以自己想獲得的反饋為前提的“跌倒”。另外,因為沒有外部評價機制對你的“跌倒”進行評價,所以你的內部反省機制也會啟動,這樣及時有效且刻意為之的自我反饋即為有效反饋。
二、第二課-哪怕你兢兢業業干活大部分工作也被浪費了
多任務切換看似節省時間,實則是對時間是最大的浪費,因為切換任務的時間遠超完成任務的時間。所以,一次去做一件事,并在做的時候講這件事做完,這個做完并不是僅僅指工作完成,而是指完成后的工作所指向的結果是什么,明確結果后,就將這個結果實現。除此之外,人們做事的方法是符合“路徑依賴”原則的,即你做一件事情的效率以及指向的結果,都會沿著以前的路徑展開,對了,就會一直對下去,錯了,這個錯誤將會越積越多。所以,最好一次就做對,把這個起點給打好,最起碼可以避免不會錯的太離譜。
總之,每次只做一件事,并追求把事情做完,且要一次做對,就可以將自己時間的效率和價值全部提高,那么你的兢兢業業才不會被浪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