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關于地域性的文章寫哪?我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的地方,將自己每一個去過的地方都進行了一遍篩選,最后,還是決定由這里著手。隆回,這是一切的起點......
單對這個城市而言,我是不喜歡的,從老師一本正經地講述九龍飛回的故事的時候就不喜歡。但,世界之大,一見鐘情的那種喜歡本就不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作為一個城鎮,面對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是很難光以建筑或是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其喜愛的。當然,在上述方面,隆回也不具有特別吸引。
對這座城市的感觸,我只能歸結為日久生情。在隆回生活的時間不長不短,知道哪里的包子最好吃,知道哪里的粉面最入味,也清楚哪里買的文具最實惠。當然,城鎮不會說話,不會告訴你這些,所了解、所喜歡的,來源于一些時段里互相扶持走著的人。
小學,5毛錢還是一筆“巨款”的時候,和家人一起飯后去河邊走走。在我印象里,除了小橋流水、鏡面湖泊或是大江奔騰、大海浩渺,這些給人觸動 的水的狀態,其余的都不好看。不寬不窄,不清甚至有點濁的資江讓我覺得很無趣,不過因為散步返程的途中可以買一個綠豆冰棒,這讓我喜歡上了去河邊這件事。
在隆回,我最討厭的,只有一個地方——學校,至少畢業以前我一直是這么認為的。我的小學、初中和高中的點剛好可以連成一個三角形。我很喜歡三這個數字,但真的不喜歡三角形。自己在這個三角形里似乎是被困住了九年......
我了解了這個三角形里以及其輻射范圍內的很多的東西:和朋友一起打過一塊五一杯的藕粉、一起去挑過的書皮、一起去買過的指定的作業冊、一起吃過的紅薯還有一起啃過的鴨架......過程是愉悅的,但總覺得目的是通往學校的話就不舒心......
高三畢業那年,和朋友一起去河邊儀式般的看了一場煙花,不用再守著三角形了,我是這么想的......
你那么討厭一個地方,為什么還要花時間來寫呢?我也反思過這個問題。
當有人向我問起武岡香干好吃嗎?曾經對這東西并沒有注意的自己會想辦法從腦海里選取好的詞匯來表達,當有人好奇于豬血丸子的做法,并不了解的自己就像做了十幾年丸子的老師傅開始憑著記憶描述,甚至當有人稍帶嫌棄的談論資江,地理一向不好的自己也會想著正經地反駁......
我不了解日久生的是一份怎樣的情,甚至開始模糊了是因人還是因物,只是后來站在湘江或是長江邊上的時候,我確實看到了更美的景致,卻感受不到熟悉的有微風于小小喧囂的安穩......對于高三那晚的河邊,我一直以為是一種解放,現在看來,那更接近于一種“放逐”,在三角封印解除的時候,這座城鎮的美好開始天翻地覆的噴涌......
走過比它更漂亮的街道,看過不知超出它多少的繁華,可能也了解熟悉過一個地方,但一句方言的“豆漿豆腐花”甚至牌館的吵鬧聲,都能勾起你久違的一種溫暖,這是他鄉無法替代的......
隆回,這座不知道有多少方言的小城,我想不到特別好玩的地方,盡管學了一整本湖南地方文化,但我也不愿意用可以或適當的高帽詞匯去扣在它身上。在這里,隆回,它只是一個記憶凝聚的窩巢,它可以是青山綠水,可以是熱鬧喧囂,可以是一桌一椅......
這里,我沒有寫隆回的景,因為無詞有感、我沒有寫隆回的人、因為無言可述、我似乎沒有寫清隆回的任何一樣,因為就算紙筆,也無法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