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芳華》之前,不敢看一切關于芳華的評論,總害怕被別人的觀點給定性了,我總是希望,一百個人去看,會有一百種感受。
我沒有看過嚴歌苓的原著,可能是因為某些莫名的感動,對那個年代的一切,我總是很敬畏,包括記憶。所以馮導的《芳華》,應該算是我期待已久的作品。
曾經想過這樣情結的緣由,也許是因為從小爸爸的紅色熏陶,也有可能是自己懷舊的性格,總覺得那個年代有我們現在沒有的東西,看了《芳華》我明白了,它是一種精神,一種我一直說不清道不明的精神,而馮導給了它最好的詮釋。
記得當年看《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的時候,我也深深被那個年代的友情,革命,青春給打動過,被那個叫卓越的人圈粉,為關于純潔的愛情,忠誠的友誼瘋狂打call。可時至今日,我才明白最感動是什么。我想應該是,每個不同的人走的不同的路。
網絡上現在瘋傳著一份關于《芳華》的影評,內容我看了,說得不錯,也很正能量,舉例甚多,可我想,他沒有真正讀懂它。我心中的芳華它是一種精神,不是為了宣傳善良,也不是所謂善良的孤獨,而是一個人的堅守。蕭穗子關于文工團青春的堅守。何小萍關于劉峰愛情的堅守。劉峰關于善良自我的堅守。如果說工匠精神是手藝人的寫照,那么他們就是自己精神的工匠。而這恰恰是馮導想要傳達的。
其實從馮導以前拍的電影不難看出,他就是一個有所堅持的人。一個老炮兒為了規矩倒在了沖鋒的路上,他的堅持就是四合院年代的道義。我總覺得馮導身上有一股勁,這股勁貫穿了他整個人生,包括電影。我們每個人活著也都該有這股子,勁沒了,人就沒了。《芳華》里面就有這股勁。
在我看來,《芳華》其實主要穿插著三個元素,青春,愛情和人性。馮導以第三人稱蕭穗子的角度講述著青春芳華里關于文工團的故事,作為電影的基調。然后以愛情為線索引導整個故事的走向。最后以一個知足,冷靜的結局將電影推向頂點,引出人性的思考。在我看來,這就是典型的馮氏電影。
首先是關于青春的部分,它是以蕭穗子為主導的,從影片開始,鏡頭感十足的領舞,展示著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到片中與陳燦的日常關心,是那個年代最好的青春記憶;到后面為了保住文工團,將金項鏈拿出來做金牙的毫不猶豫,是青春最后的倔強;最后以陳燦跟別人在一起的結局,來給青春那些失去,遺憾和不完美一個最好的詮釋。《芳華》里沒有矯揉造作的青春,有的就是如那首歌一般的美麗——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這就是馮導心中的文工團,最后也用蕭穗子許三多式的堅守留在了我的心中。
至于愛情,剛開始有些雜亂,因為那個年代有著近乎封建的思想,人與人之間有著純潔的操守,男女之間這種夾雜著青春的跳動,在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瞬間的眩暈。以至于我分不清誰喜歡誰,誰注定就是為誰而來。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劉峰突然畫風一轉喜歡上了林丁丁,為什么相互關心扶持很久的陳燦轉眼間便跟郝淑雯在一起。愛情是會盲目的,在某一個瞬間,因為某個舉動,就喜歡上了某個人,這本身就是青春關于愛情最好的答案。可就是因為有了這樣荒誕的愛情,也會有女主何小萍這樣的愛情,為了一個人,放棄努力的機會,因為一個人,直面淋漓的鮮血,因為一個人,終老一生。她的愛情是渺小的,以至于很多時候我們發現不了她的存在;她的愛情是自卑的,因為在她的心中藏著一個英雄,他太過耀眼,怎樣都配不上;她的愛情又是偉大的,用這樣的執著和守護換來最后的滿足和安寧。其實,跟很多人相反,我羨慕劉峰,羨慕他的一生。韓寒說:有時候你想證明給一萬個人看,到后來,你發現只得到了一個明白人,那就夠了。我想,劉峰的善良有她守護,那就夠了。
至于人性,很多人說善良是孤獨的,是貧瘠的,以至于劉峰的善良在影片中被當成了最大的笑話。這引出了很多人的不滿,覺得好人就該有好報,壞人就會有惡果。當然,這樣的觀念確實是我們善良的源泉。可很多的一部分人開始覺得,善良也是過猶不及,一個什么都愿意付出的人比普通人更不值得被接受,善良也開始猶豫起來。可我想,并不是這樣的,劉峰的善良是他的選擇。我最近評價袁立和浙江衛視的鬧劇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生活的方式,因為價值觀不一樣,不必因為別人投身公益就覺得高高在上,也不必因為選擇平凡隱忍而有所指責,只是生活而已。魯迅先生曾經痛批過,國人的羸弱不在于身體上,而是精神上的麻木不仁。我想如今的中國真的不缺乏愛心,和向善之人,而是缺真正善于思考,勇于發聲的人。大多數人不過是隨大流,偶然間看到一個觀點,便奉若神明,當成人間至理。或站在道德至高點,或站在人性至高點。可他們沒有想過,我們大多都只是一個平凡的人而已。好人也會做錯事,壞人也有可能做好事,如是而已。劉峰最后的結局,導演用了滿足、冷靜二詞就足夠說明。請大家不必替他不值,也許他覺得值了,《莊子秋水》中就說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焉。不要讓善惡因為這個世界給我們的饋贈而有所改變,這應該是影片關于人性的堅持吧。
當然,整個影片還有很多別的元素,比如戰爭、社會等等。所以每個人看到的感觸可能都不一樣。這是我看到的《芳華》,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