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宇紀念亡妻之作《百日告別》。
林嘉欣和石頭分飾在同一場車禍中失去另一半的心敏和育偉, 死亡之后緊接而來的冰冷空洞,究竟該如何去填補。
同時失去妻子和未出生的寶寶的育偉顯然更加暴躁,他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暴躁嘶吼甚至借性愛來給情緒找出口。
而未婚夫的突然逝去同樣讓心敏心如死灰,與石頭不同的是,心敏選擇了克制 ,不動聲色的背后是一場計劃已久的自殺。
《百日告別》,難道到了百日,就真的能夠告別嗎?
為了告別,育偉以酒精填補著悲傷空洞,短暫的高潮只是注定徒勞的麻藥。
為了告別,心敏日日料理著未婚夫留下的食譜,還獨自一人完成了來不及走完的沖繩蜜月旅行。
一家家的品嘗計劃中各種小店的味道,然后打分。
獨自一人欣賞曾經的美景,多想有你在身旁,卻無能為力。
與陌生老人同行,哪怕對方說著自己并不懂的日語,卻漸漸明白了自己。
每個人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式,來完成對另一個人的告別。
而令人感動的是,他們愛的人,都把力量交給了另一個人,而這股力量,也經由這個人,再次傳達到你的身上。
心敏拜訪未婚夫兒時老師時,老師拿出自己女兒去世時收到的心敏未婚夫送的卡片,那句:花開花謝終有時,也讓心敏徹底正視了事實,開始去面對。
育偉妻子的學生,還在堅持的練習那首老師逝世前的曲子,這也讓育偉再次聆聽到妻子的聲音。
讓你悲傷難過的那個人,終究用奇妙的方式,勸你放下,放下.....
悲傷、孤寂、自責、憤怒,交替上演的混亂的日子過后,百日之后,育偉和心敏相逢在巴士之上,只是看了一眼,便已知曉對方的內心。
“不知道什么時候...” “不知道....”
100天無法忘記一個人,告別是從新開始。
與多少人用爛的勸慰“走出來”相反,他們需要的是“走下去”。
這部電影的確摻雜了許多林書宇自己的私人情緒,所以石頭那段還是有些許逃避。但也恰恰是因為經歷過,才會有那么深的感受。
當影片最后的“紀念若璇”出來時,我們才能明白,林書宇不是在講電影,而是在講自己的人生。
他在給自己療傷的同時,也希望給所有有相同經歷的人帶去溫暖。
我們的傳統上,并不太討論死亡。很多時候,死亡是一個結束,但在現實生活中,死亡恰恰只是一個開始,一個告別與救贖的開始。
這件事情,很多人都在經歷,但他們沒有出口。《百日告別》給了他們一個宣泄點,一個可以大聲哭泣的共鳴。
多數人從未真正告別,但此生再未見過彼此,卻也不覺得遺憾。但面對摯愛意外離世帶來的強制性永別,實在是難以面對。
馬航失聯乘客妻子@漫步魚 至今仍在苦苦等待, 將近700個日日夜夜,她盼望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畫面依舊沒有出現。
所以告別,明明是件遙遙無期的事情啊。
大冰《乖,摸摸頭》中的大樹,相伴兜兜走過人生最后的歲月,在西安造了一個麗江,至今仍懷揣著思念,守著自己和兜兜的麗江。
那些日子,他們都只能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但《百日告別》告訴他們,這些艱難和疼痛,有人懂得,也有人和你一起經歷。
借用大冰的一段話:
情不深不生婆娑,愁不濃不上西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每個人的每一世總要經歷幾回錐心斷腸的別離。
每個人都有一座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之后,你還要下來,去生活。
就像挪威的森林里面所說的: “死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讓摯愛好好的去,你也會在人世替他好好的看生命的景象。
就像林書宇po出妻子曾經為自己畫的漫畫,勉勵自己繼續寫作那樣,為了她精彩的活著。
有一點悲傷,也有一點溫暖,《百日告別》教會我們如何誠懇的面對生命的甜美與殘酷。
而片中的林嘉欣,光一個細微的動作、眼神就已經頗有故事。
加冕影后也是實至名歸。
或許這部電影有些平淡,不太適合現在的你。
但我覺得,也許,在某個時刻,它會是一劑靈藥。
花開花落不由已,緣起緣滅自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