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吃晚飯的時候,嫂子微信同我說:“你和云云寫的文章獲獎了”。
事情似乎源于1個多月前,我回婆家,剛好遇到云云小侄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yè),要求學生寫一篇作文,家長就這篇作文寫一篇讀后感,并且將參賽評獎。云云有點小苦惱,不確定大方向要怎么寫。我大致說了下,具體是嫂子同云云完成的。嫂子因為下班太累,家長部分由我完成。
因此,云云得獎,嫂子說是我的功勞,這是嫂子對這件事情的定位。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自己的定位。
我一直將我同寢室的高中同學,定位為我的朋友們。因此,我會將我的生活與經(jīng)歷,不管好與不好,將同她們說起。尤其是,情緒垃圾,放肆倒向她們。然后,我又好了。
后來,我在書里看到有一內(nèi)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從“自我暴露”來看。例如,你可能與許多人談天氣類的問題,你只可能與有些人說起你的生活習慣與個人喜好,你僅僅只會對某個人提起你的隱私。那么,意味著,你在別人面前,對自我暴露的程度,這個暴露的程度取決于你們的關系。也就是說,你定位對方在你心理的位置,你會根據(jù)這個,來聊話題與內(nèi)容。
定位,會牽引個人。
例如,我希望囡囡學會分享。
當囡囡還不會說話,拿吃的塞我嘴里的時候,我會說:“謝謝,媽媽很喜歡”。我看到她很歡快的表情。后來,她在吃東西的時候,會說:“媽媽吃”。到如今,她會在給自己倒水的時候,也會給我倒,然后拿給我。
我的侄女告訴我一細節(jié),那天家里有人大生,然后來了許多的小朋友,囡囡喜歡吃糖,侄女便拿了一把糖果給她,然后她把糖果都分給了別的小朋友,最后只剩一顆給自己。侄女有些感慨。
例如,我希望囡囡學會接受善意并回饋。
因此,在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對于別的家長,遞給囡囡吃的東西,我一般都會讓她接受。因為這是別人對囡囡善意的表達。但同時我不會讓她白吃,我會拿出我們的東西。如果沒帶,下次遇到了,我會提示她,上次你吃了誰的東西,這次你也有帶吃的……
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囡囡同一小女孩在我家樓下一起玩,我們經(jīng)常在小區(qū)碰到。小女孩奶奶帶。那天她背了個小包,里面全是吃的。小女孩的奶奶,從包里拿山楂給囡囡吃,囡囡吃完后,對小女孩的包,充滿了期待,一個勁地說:“還要吃的……”。小女孩的奶奶便再拿給她,一連幾次。后來,我對囡囡說:“不可以這樣,總吃別人的,但是我們可以回家拿東西出來,同姐姐一起吃”。然后,我?guī)丶?,挑了兩種水果,特意多拿。我同囡囡說:“你吃了姐姐太多東西,你拿多點給姐姐吃”。
一旦定位,便會影響一些決定,一些做法。多年前,有人問我:“我們是什么關系”。因為第一次被人問這樣的問題,我也不知怎么回答。便說:“你說吧”。然后,對方說:“我們是普通朋友”。然后,我們后來便真的只是朋友。因為,在我的心里,那個被定位一直在啊。
也許,我們可以將自己定位高點,然后朝著那個高點努力,說不定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試試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