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能給對方提供一個完整又簡潔的信息版本,那么,他會根據接受的信息,自己編一個。
一
從1999年到現在,在十七八年的時間里,我工作幾經調整,變動過四個以上的單位,可有一項工作卻如影隨形般伴隨著我,一直沒有變過,就是培訓新人。
少時三兩個,多時三四十,尤其是媒體大暴發的年代,新生力量大量涌入,一期培訓二三十實習生是常事。這樣規模的培訓直到2013年,傳統媒體從頭部斷崖式下跌才停止。
但是,仍有極少數有新聞情結的新人加入進來,只不過,已經不再需要成批上規模的培訓。
在培訓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指東打西的問題,讓我很困惑。
二
比如,我們的城市當時正在建設一個體育場,外觀形似鳥巢,我們管它叫花籃。我讓大家去采訪一下這個花籃的建設進展情況,寫一篇報道。
結果,稿子交上來,有幾篇跑題跑得很遠。他們或是大段敘述市政府建設體育場的深遠意義,或者大段描述建筑工人烈日下工作的千辛萬苦,而對于工程的進展,卻語焉不詳。
說實話,這兩方面的內容我也要求他們采訪了,但在文章中是簡略報道的部分;主體部分應該是工程的進度,現在已經完成了多少工程量,與規定進度相比是快了還是慢了,雨季頻繁的降雨對工程的影響有多大,何時能夠完工,能否如期完工等。
三
為什么會這樣?難道我沒說明白嗎?
“你就是這樣要求的呀!”我問他們,孩子們委屈地回答。
這樣的事情在培訓中常常發生,讓我很迷惑。我明明不是這樣要求的,他們為什么會這樣說呢?
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可能是孩子們做錯了事羞于承認,強詞奪理。
可是后來,我發現這些理解得偏差很大的孩子并不是那種道德感很差或素質很差的孩子。甚至,后來他們工作得很好,我們成了同事乃至朋友,再提起當初,他們還是堅持“你當時就是那樣說的”。
這樣的事情給我留下的困惑一直在,卻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信服的解釋。直到今天,我看到這樣一段話:
人們總是在一份文件或一次談話中加入太多信息,同時卻根本沒有任何真正的重點或主題,但卻又希望自己的談話對象能夠記住所有信息。事實上,除非你能夠更加嫻熟地組織語言,讓你所傳達的信息能夠在幾個小時、幾周甚至幾個月之后仍然回蕩在對方心中,否則你的談話可能只是在白費心思。
這是一本叫《如何實現有效社交》的書中的一段話,我以為,這里有我一直困惑的問題的部分答案。
四
交流是什么?
交流是信息互換的過程,彼此間把自己有的提供給對方,相互溝通。
交流的關鍵在反饋,當對方接收到我們發出的信息,并做出我們希望的反饋,我們就達成了交流的目標;如果對方接收到我們的信息,做出的反饋卻有很大偏差,這就說明交流遇到了問題。
當我每次做完培訓布置功課的時候,我會提出我的要求,包括采訪什么,主題是什么,可能會遇到什么,要努力挖掘什么,采訪過程中注意防范什么,等等。我說很多,也就是“加入太多信息”,卻可能因此而沖淡了主題,使孩子們沒能把握我布置內容的“真正的重點或主題”,我傳播的信息在傳送的過程中被耗散,孩子們僅僅接收了一部分。
結果,就是大家各自根據自己記得的信息去理解、解讀、落實我的要求,于是就出現在偏差。
五
為什么大家掌握信息不全的時候就會出現理解偏差呢?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想到了一個“自我創作”的概念,這個概念不是書中的,是我根據書中的內容概括出來的,它的內涵恰恰可以用書中的一段話來定義:
當人們沒聽到或沒能完全理解你所說的事情時,它們就會在大腦中創建自己的版本,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你所傳達的信息——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組織語言的方式不夠科學,那么,你所傳達的信息就可能會被扭曲,甚至跟你的原意相差十萬八千里。
簡單地說,如果你不能給對方提供一個完整又簡潔的信息版本,那么,他會根據接受的信息,自己編一個。
六
到這里,我的困惑的答案可以說徹底找到了,就是因為我提供的信息太過復雜又缺乏條理,結果他們每個人都根據自己記住的信息,自己編造了一個“采訪要求”并去落實。
所以,他們才會理直氣壯地對我說:“你當時就是那樣說的。”
一本關于社交的書,解決了我多年的困惑,這可以說是一個意外的收獲。但是,更重要的,是它為信息提供者(也就是說話的我們)提出了避免信息接收者“自我創作”的方法,書中叫“清晰表達的原則”,共八條:
1,內容要與談話對象密切相關;
2,語言一定要簡單;
3,盡量把每句話縮短到十二到十五個詞,甚至更短;
4,開門見山;
5,第一個和最后一個法則(交流時的第一條與最后一條對方印象最深刻);
6,重復;
7,描繪你的信息;
8,保持互動。
七
看著這八個條目的時候,是不是有一種“這么簡單呀!”或“太簡單了吧?”的感覺?
說實話,這也是我讀很多工具類譯著的一種感受。
這本書是譯著,它的作者是美國人凱倫·伯格,從業三十余年的美國溝通專家。
我半生做過采編、經營、營銷、綜藝活動、人員培訓等諸多類別的工作,也讀過各方面的經典譯著,如營銷界的經典——艾·里斯的《定位》,管理界的經典——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眾心理學的經典——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溝通類的經典——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等,這類書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簡單明了,沒有玄而又玄的理論,沒有高深古奧的道理,提供的都是一個個簡單的方法與工具。
比如與本書內容有相通之處的《非暴力溝通》,它提供的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要素就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四個大眾詞匯,甚至連解釋的必要都沒有。
八
可是,恰恰是這些簡單的詞匯,這里看似簡單的方法,卻非常的實用,甚至有奇效。
讓我們回到本文的開頭,當我頻頻遇到實習生們的理解偏差,卻弄不清問題的根源的時候,我并沒有放棄努力,后來,我用自己的方法,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想到個辦法,就是把我對工作的要求做成備忘錄:采訪內容、文章體裁、表現主題、文章字數、交稿時間、是否配圖等一一標明,并把這份備忘錄通過信息發送到每個人的手機上,讓大家可以隨時翻看。
于是,理解偏差基本消失了。
現在回頭看,我的備忘錄暗合了清晰表達的八條原則中的大部分,因此它也成了這些原則效果的證明。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