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山脈一條線,南吃大米北吃面。
這條線從地理位置,氣候特征,還有飲食習慣上把南和北區分了開來。
而我是一個從小生長在長江邊,而今常住黃河畔的南方人。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在吃飯這事兒上,南方人吃大米飯,而北方則吃面食,地球人都知道,因此在講大米和面粉之前,我們先來聊點其他好吃的。
頂著著“魚米之鄉”的美名,長江中下游平原盛產各種瓜果蔬菜和魚蝦,淡水魚的資源自然是豐富的,長江里有各種各樣好吃的魚,比如鰱魚,鯽魚,鮰魚,鱸魚,武昌魚,黑魚,草魚,它們可以燒著吃,炸著吃,燉著吃,腌著吃,烤著吃,醋溜著吃,糖醋著吃,總之怎么都好吃。
而北方人似乎不怎么喜歡吃魚,總認為魚比較腥,難以做出美味,而且我的朋友們當中,很多成年人也不怎么敢吃魚,害怕被魚刺卡住喉嚨。其實我認為無非是吃魚的機會太少,缺乏實戰經驗。
而我的女兒擁有著長江和黃河各一半的血統,在剛開始添加輔食的嬰兒階段,我就會做魚肉羹給她品嘗,將蒸熟的魚肉放入碗里,戴上衛生手套細細剔除魚刺,再送入張大的嘴里,她會用剛冒出的兩顆門牙和舌頭品嘗美味,到現在4歲多的年紀,會經常要求我做魚給她吃,由此可見,基因果然是個很強大的東西。
除了各種好吃的魚外,小龍蝦也是每個盛夏的傲嬌寵兒,它們可以做成清蒸的,蒜蓉的,麻辣的,香辣的,特辣的,等等,夏日的夜市,大街小巷都是吃蝦喝啤酒的食客,場面十分壯觀,此外,吃完蝦的湯汁還可以下面條,那叫一個美味啊(擦口水)不好意思,跑題了。
別的美食更是花樣繁多,而南方人不但愛吃各種美食,也擅長燉湯,單說一道排骨湯,就有萬千種變化,比如說蓮藕排骨湯,蘿卜排骨湯,魚面排骨湯,山藥排骨湯,有的鮮甜,有的清香,有的濃郁,萬般滋味,盡藏于一口燉鍋之中。
有了燉湯和炒菜,飯桌上的主角自然少不了一碗香噴噴的大米飯。
南方的大米,分為早稻和晚稻,早稻適合蒸米飯,又香又有嚼頭,晚稻更多用于熬粥,粥也叫稀飯,粘稠可口,養胃益氣。
而大米的成熟,得益于氣候和溫度。
南方多水,且溫暖潮濕,適合種植水稻,在南方的鄉下我們把種地叫種田,這個田指的是水田,每到農忙季節,學校的很多老師和同學都會請假回家插秧,“插秧”這個詞可能北方人聽不懂,秧苗就是水稻的意思,而插秧指的就是把已經出苗的水稻苗移植到水田里。成熟后的水稻飽滿而低垂,去殼打磨后就得到晶瑩剔透的大米。
而北方氣候干燥,適宜種植小麥,小麥去皮磨成面粉,做成各種面食品,則成為北方人的主要糧食。
我因為之前從未見過麥苗,在第一次路過麥田的時候,還鬧了個大笑話,面對蔥蔥郁郁的小麥苗,我發自內心的感慨了一句,哇,好茂盛的韭菜地啊。結果一車人都笑翻了。
最開始來到鄭州,我媽一度擔心我因為飲食習慣的不一樣會活不下去。在南方人的觀念里,認為北方的主要糧食是面條和饃饃,而這兩樣東西,是經常出現在電視劇里逃荒的場景,用來充饑保命的干糧。
而這些誤解,直到三個月后我媽特意來看望我,發現我不但沒有被餓死反而變胖了的事實,才得以慢慢消除。
我國北方幅員遼闊,單就一碗面條而言,各地的吃法不一,種類繁多,比如河南的燴面,鹵面,熗鍋面,山西的刀削面,新疆的炒拉條,蘭州的牛肉拉面,西安是油潑面、臊子面、biangbiang面、褲帶面,老碗面等等等等。
從視覺效果上,面條又分極細的,細的,中等的,粗的,扁的,圓的,做法有蒸的,鹵的,炒的,帶湯的,不帶湯的,還有我最喜歡的手搟面,鹵子也是十分豐富,喜歡清淡,可以吃番茄雞蛋的,或地三鮮的,想吃肉,可以有香菇雞丁鹵,炸醬鹵,等等。
北方人講究“原湯化原食”,一碗面條下肚,再來碗面湯,就吃飽喝足了。面湯也就是用來煮面條的清水,融入了面粉的營養和少量鹽的口感,喝著倒是也順口。
南方人對面條的誤解是有原因的,除了小麥的產地和面粉的口感不一樣外,南方人并不知道面條還可以玩出這么多花樣。通常南方人說的吃面條,多半指的是掛面,掛面可是作為家里的儲備糧食,實在沒有什么其他可下鍋的食材了,才會吃一頓“清湯掛面”,而這一碗掛面里,最多加個雞蛋,兩片青菜,就能湊合當做一頓飯了。只是這種吃法,不足以嘗到面條的精華所在。
而我來到北方多年,吃過無數碗面條之后,才逐漸領略到面食文化的真諦。
一碗面條里不僅能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全面,主食和菜都蘊含其中,而且就連做法都是糅合了大大的學問。和面的手法和力度,小麥粉的產地,決定了面條的口感是筋道還是綿軟,還有食客的喜好,包括面條起鍋時是否要過一遍涼水,這些隨著面條吃出來的見識,不斷拓寬了我對面食的認知與熱愛程度。
除了面條,北方的小米粥,肉餡包子粗糧饅頭蒸菜炒菜涼菜都是花樣繁多,早已超出我對北方飲食的認知,我享受著這一切,十分愜意。
我和我先生是一南一北兩地人,在我們這個南北結合的家庭里,包子和炒菜并存,大米和面條一同出鍋。而我4歲的小姑娘也同時繼承了這兩種飲食習慣。不管誰問她更喜歡吃面條還是米飯,她一定會說:都喜歡。
文章寫到這里,不禁要問您一句,您家里今晚是吃面條還是米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