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拿命換錢的年輕人,換著換著就死了

文丨臻汐? 長大出品

某次在出租車上和朋友聊起一個過去的同學。他和我關系關系一般,和朋友關系較好。聊著聊著,朋友告訴我,他死了。

我愣了兩秒鐘。第一次聽見同齡人的死訊,心底一陣涼意。談不上難過,或許在難過抵達之前,情緒更多地被訝異包圍著。

以前總聽老人家抱怨:這人好端端地,怎么走了。那時候聽這句話沒什么感覺。現在同樣的事發生在同齡人身上,感觸才深。二十幾歲的人,怎么走了?


1

現在的年輕人,有錢才能有安全感

我問朋友,怎么死的。朋友說,創業創死的。

這句話逐漸在我心里勾勒出了這位同學的模樣,才想起來初中那會兒,他好像就挺愛折騰的。賣盜版碟、兜售考試資料、校園零食批發... ...這都是他干過的事。

想到這里,我難免把他的性格和人生聯系在一起,試圖總結出某種人生的必然。上天不止眷顧努力的年輕人,還會帶走他們。尤其是那些拿命換錢的年輕人。換著換著,可能就死了。

我想起某個認識的自媒體作者,一起和他吃飯,他非常抱歉地跟我說了一聲:“能不能換個位置,空調對著吹,身體有點吃不消。”

換好座位,他才跟我講,自己頸椎病特別嚴重,稍微受點涼就不行。要是有冷風對著脖子吹,基本是要他命了。

文丨臻汐? 長大出品

他93年的,有兩個公眾號,粉絲加起來幾十萬。雖然賺得不少,但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碼出來的。

他除了頸椎病,心臟也不太好,胃也不太好。他才93年。人家用生命在寫作,他用頸椎在寫作。頸椎越壞,賺得越多。

我第一次見他,人很高,但精瘦。小腿細得像晾衣桿,臉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掛著微笑,但神色中總會散發出疲倦的信息。

我告訴他歇歇,錢賺不完。他說不行,沒安全感,還有信用卡沒還,還要存錢買房,他準備把父母接到上海來。

我問他怎么樣才有安全感。他說,身上至少要有三十萬吧。約過了三秒鐘,他搖了搖腦袋說:“不對,三百萬。”我問他要不要吃個甜品啥的,他說胃不好,喝熱水就夠。

他從包里掏出來一個保溫杯,我隨口問了句:“泡的啥?”心里猜,大概是枸杞。1秒鐘后,他說:“大麥茶。”前一陣中年人用保溫杯泡枸杞,被人在網上嘲得不行。

我覺得保溫杯、秋褲這類東西,都是成長路線上的必然,沒什么好嘲的,每個人終將拿起保溫杯,每個人也終將老老實實地為自己套起秋褲,區別只是有的人還有消耗健康的資本。


2

保溫杯,不意味著保守和平庸

保溫杯不意味著別的,不意味著保守和平庸,沒有更多的象征性。他們只是為了健康地活著罷了。想要活著這件事,本就無可指摘。

這幾年我瘋狂地迷戀健身,沒別的原因,對肌肉和曲線也沒有額外的喜歡,只是開始懼怕“死亡”這件事。

某回在健身房健身,一記者模樣的人偷偷摸摸進來,旁邊帶了個攝像師。

先生, 請問您健身多久了?

3年吧。

請問您堅持健身的原因是什么呢?

怕死。

記者說有沒有別的原因,這個不讓播。我說沒別的原因了,你要答案,這就是最真的答案。

文丨臻汐? 長大出品

我依然記得前年有一陣我胃特別不好,吃什么吐什么。

有一次我坐上海的2號線,從郊區往市區趕,突然忍不住想吐,臨時下了站,找到車站的公廁,在隔間里吐得昏天黑地,到現在都覺得對不起車站的清潔人員。

去醫院里做了個哈氣測試,幽門螺桿菌指數嚴重超標,一查下來:急性胃炎+淺表性胃糜爛。

那段時間剛好在跟一個創業團隊,忙得外焦里嫩。基本無法準時吃飯, 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沒有地鐵,只能坐出租車。

經過好一陣的治療和食療,才恢復過來。后來就老實了,知道自己的胃經不起折騰。

從那以后,每天清晨一杯白開水,吃只吃溫熱的食物,不吃炸雞不喝奶茶不舔奶蓋,每天要鍛煉身體,每天要攝入果蔬。

于是總結出個人心得:那些隨心所欲的年輕人,被疾病操一操,就老實了。

雞湯跟你說一百遍,什么不要熬夜,不要亂吃東西,都是假的,沒用。生過一場病,你就都懂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疾病”是最好的雞湯,“死亡焦慮”才是最好的雞血。


3

三、病不起,死不起

前幾年朋友聚會的時候,我和幾個朋友聊的都是:八卦、游戲、電影、小說。今年見了幾個朋友,聊的都是:地產、社保、理財、就業、房產限購... ...

甚至有個在保險公司做的哥們兒,當場推銷起了重大疾病保險套餐,給我們分別介紹了A餐、B餐、C餐各自有哪些福利。

每每有人討論起這個話題,心底總是一股悲涼。因為生老病死無從抵抗,所以這件事更顯悲涼。90后這代人,可能感觸會更深。病不起,死不起。

我們的父母正在逐漸退場,你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接班人。包袱在你身上,就知道沉不沉。

以前家里出事了,你還能抬頭看看,你的頭頂有父母。現在家里出事了呢,抬頭一看沒人了,父母都在下面。自己才是最上面的那個人。

頂梁柱的角色每一代都得有人來演,等你真正做了那根柱子,可能才會發現做柱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才會意識到柱子不能倒。

因為除了自己,沒有別人會替自己支撐。

這兩天微博有個叫卡卡的年輕網友腦內忽然出血,引發不少人的關注。

卡卡提了幾點,我相信都是肺腑之言。像多運動、學會調節壓力、不要熬夜作息規律,這些大部分人都知道,但還是無法做到。

文丨臻汐? 長大出品
文丨臻汐? 長大出品

熬夜這個習慣,大概只有經歷過徹底地病痛,才能徹底地戒除。這個問題本質是個成本消耗的問題。耗沒了,也就乖了。

尤其如今奮斗在一二線城市,工作起來不要命的人,我想他們大部分都是勤奮的,也都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透支健康,但卻不能停止,為什么?

一是還沒到臨界點,二是抱有僥幸心理。


4

喝汽水的少年,終將拿起保溫杯

創業的人也都清楚,創業一是拼實力,二是拼運氣。

特別在健康資本這一塊兒,有的人運氣好,一連好幾周睡4個小時,早上八點上班,凌晨亮點下班。沒猝死,那是極好的,能過就過了。

有的人命不好,偏偏猝死了。這個太難說,畢竟身體是一個何其大的變量。大家都在拿命換錢,誰先死,誰后死,大概只有神知道。

但凡處于創業中后期的人,都會開始特別注重身體的可持續性。方覺健康才是百年大計。

雷軍在金山工作的時候,曾是最不愛睡覺,最不愛吃飯的人。那一陣“不要命地工作”也被視為優秀人士的習慣。

誰睡得少誰牛逼,誰加班時間長誰牛逼。 但雷軍只有一個,普通人你每天睡4個小時試試。持續一周大概就疲得連親娘都不認識了。

文丨臻汐? 長大出品

我比較反感一些雞湯導師用自己的經歷忽悠年輕人,什么每天只睡4個小時,那真的是在害人。

你當年拼一拼,也許就過去了。但有的人拼一拼,可能就拼死了。

不可否認有的人就是能每天只睡4個小時,還元氣滿滿,但那是極少數。這個睡眠時間,不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正常成年人就應該保證每天至少7個小時以上的睡眠。

這兩年微博還特流行深夜、凌晨打卡,熬夜黨、修仙黨盛行,好像熬夜這件事值得炫耀。我只能把它看作當代人的又一種病態審美。

以前高中放學,和幾個朋友一起去地下網吧打DOTA。通宵一晚上,一點不覺得累。早晨回家洗一把澡,又是真·男人,還能接著陪父母去菜場買菜,幫著討價還價。

去年跨年的時候,又和幾個哥們兒一起去網吧,想共同回味高中時光。結果到了后半夜,幾個人不省人事、欲仙欲死,一個個表情都跟便秘是的。

這個年齡的人,只要通宵一晚上,臉就立馬發黃發白。皮膚一晚上積累下來的油膩,刮下來能炒一盤回鍋肉。

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我,我已經到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我應該過渡到下一種活法。

那個喝汽水的少年,終將拿起保溫杯。不是不抵抗了,不是沒有激情了。不是平庸了,也不是循規蹈矩了。只不過階段性地調整,的確是該換一個姿勢了。


PS:心理亞健康的表現

表現1: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老是忘記很多事情,在進行學習工作時,容易走神,無法集中自己的精力。

表現2:思維緩慢、反應遲鈍

想問題時有些困難,與人交流時,腦海中偶爾“短路”,大腦的反應變慢,與人交談時,總會慢上半拍時。

表現3:長時間的不良情緒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出現不良情緒,一般來說都能自我調整,但是如果不良情緒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無法自我調整,那么這時就需要注意了,如果不及時的注意心理保健,有可能就會惡化,出現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

表現4:不自信,安全感不夠

患者常會感到不自信,包括對樣貌、對愛情、對未來、對人生的不自信,喜歡逃避現實。另外,總覺得自己處于一個缺乏安全的環境,心中感到惶恐。

表現5:消極心理

患者可能有強烈的妒忌心理,對誰都不服,即使當面迫于環境勉強歡笑,背后會用最惡毒的語言發泄不滿;恐懼心理,害怕和同事、朋友、親人交流,有的人自己在家里都感到害怕,更不用說陌生人等。


PS:心理亞健康的早期信號

1. 辦事效率低

記憶力明顯下降,好忘事,優柔寡斷,缺少朝氣,做一件事總要磨磨蹭蹭,一拖再拖 。

2. 競爭意識退化

對事業沒有創新思維,常感到空虛乏味,尤其是腦力勞動者,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3. 自卑心理

一個人獨處時,常常會長噓短嘆,與世無爭,面對外面的精神世界,往往感到自己已經落伍了。

4. 反應異常

一方面,有時候對人際關系特別敏感,總覺得家人及周圍的人在與自己過不去,疑竇叢生;另一方面,有時想置身于眾人之外,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視而不見,反應冷漠。

5. 固執己見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以自己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6. 精神不振

常感到精力不支,好靜惡躁,睡意綿綿,經常靠喝酒來強打精神。

7. 性格孤僻

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尤其是不愿意面對陌生人,常借口逃避與陌生人接觸。

8. 思維遲鈍

面臨突發事件時,往往束手無策,慌張無主,抓耳撓腮,不知怎么辦才好。

9. 情緒恍惚

喜歡沉湎于往事的回憶,感情(感情博客,感情說吧)脆弱,情緒“兒童化”,時冷時熱,對那些沒有什么價值的東西反應興趣濃厚,喜歡嘮叨,又不管他人愛聽不愛聽。

10.性情急躁

生活中越來越容易感情用事,言行中理智成分越來越少。更容易曲解他人好意,聽不進別人意見,不冷靜,一觸即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