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買了一本攝影方面的基礎書籍,分享到朋友圈,引來了小伙伴這樣一句留言:你現在才想起來學攝影基礎?。?/p>
是??!我現在才想起來學攝影基礎。因為我感覺現在才有這個需要啊。
枯燥的基礎理論可能培養不出興趣,但卻是進階路上的必需品、奠基石??墒?,真的要從一開始就學嗎?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理論雖然必要,但是理論必定是服務于實踐的,如果只是吊書袋,而不能結合實踐經驗,你覺得真的能徹底理解那些個名詞和說明到底說的是什么么?
可能,你還對我的話存有疑惑。這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自學攝影的經驗吧。
1、興趣是一切的源動力,保持熱情才是最重要。
如何把一個興趣長久地愛好下去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卻不難。在我看來,先要對攝影產生興趣。產生興趣以后,需要靠著一股沖勁兒付諸行動。不論是入門級單反也好,微單也罷,甚至是手機都可以成為你跨出最重要的第一步的工具。切忌做裝備黨,最要緊的是開始做這件感興趣的事。
看到身邊好看的小花,拍拍拍。
馬路上偶遇美女帥哥,拍拍拍。
有好吃好玩的,也拍拍拍。
興趣剛開始發展的時候不用太介意技術性的東西,拍得開心就好,能從中得到樂趣。
什么拍得好不好呀,后期要怎么處理呀,這些問題對于興趣初期的我們來說都太遙遠了。
初期一定是純數量的累積,有數量才能迎來質量的提高嘛。所謂從量變到質變,需要的是耐心和多嘗試,但不要被條框束縛。
相信我,等你拍到某一時期,你自然而然會去想要了解一些能夠幫助你提高興趣水準的基礎內容。這個時候,就是從數量到質量飛躍的第一步。
2、先學習能夠幫助我們維持興趣的那些基礎。
那么,覺得自己該要學一些基礎知識,以便拍出更好看的照片的時候,我們該學些什么呢?
我的建議是可以先學習能夠幫助維持興趣的那些基礎。比如什么是快門、光圈、ISO。這三個既是攝影的基礎,又是攝影時最常接觸的要素。搞明白這個,自然就弄明白了什么叫曝光,夜景該怎么拍。再學一些基礎的后期處理方法。
瞧瞧,是不是又有了繼續拍攝下去動力。給自己設計每一次外出拍攝的課題,比如通過花卉的拍攝理解光圈,或是去籃球場、足球場拍攝運動中的人來理解快門,再設計其他課題練習夜景、引導線、各類基礎構圖等等。
通過分階段地給自己設計課題來吃透這幾個基礎,不單理解理論上的三要素,也能夠運用到實踐中去,加之之前練習數量的累積,有了一定的實踐基礎,比一張白紙直接看那一個個圈兒從大變小的更直觀,更容易理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微博上N次看見有人挑刺所拍景就該三分法,拍成對稱構圖就是錯的。
我只能說這樣的觀念太過局限,基礎構圖是幫助我們養成良好思考習慣的方法,但是并不是說只有這些構圖。
我曾經在一次攝影展上看到過這樣一副作品:月夜,房子占畫面的五分之一,而月亮在畫面中間,剩下的一半畫幅作者都留給了漆黑的夜。
按照三分法構圖來說,這完全是一張失敗的作品。但就是這樣一張“失敗”的作品卻讓我久久駐足,看了好久。大片的黑夜留白給了我太多遐想的空間,這絕對是想象力的范疇,而非理論范疇。
可見,任何基礎是幫助我們進步的方法,而不是束縛我們前進和想象力的牢籠。對于創作來說,有想法遠比守規矩來的重要。
3、如果這些基礎也已經滿足不了了,那就不要猶豫地開始啃理論知識吧!
一般來說,到第二步已經足夠滿足興趣這個層面的需求了,記錄生活、旅途綽綽有余。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會朝專業的方向發展,我們不需要了解等效焦距是個什么東西,也不用明白透視和長焦壓縮的區別。
當然有更高的追求絕對是一件好事。所以,如果第二步也已經無法滿足了,那么不如正正式式開始學習理論知識吧,挑一本簡單易懂的書,回過頭去看那些基礎,相信有了練習中的那些積累會很容易明白的,也不會覺得枯燥。再學些復雜的、高階的后期處理手法錦上添花。
就像我在文章開篇說的,基礎是必需品和奠基石,但僅僅是在我們開始需要它的時候。
這個道理就跟我每次回答初學攝影的小伙伴買單反還是買微單的道理一樣。如果只是興趣愛好,那么微單是我的首選,我自己現在用的也是微單,足夠用來滿足生活和旅途中各種情況的拍攝。
因為還是攝影小白的時候,給我們一部高端的單反和拿一部微單拍出來的效果是一樣一樣的。只有有一定水準經驗之后,我們才能感覺出器材優劣所帶來的不同與限制。
是這個理兒吧?
所以,如果你正打算學攝影,那么起步的時候著眼于“多看、多練、多拍”上吧,而不是非要把基礎理論學好了再實踐。如果是這樣的話,估摸著可能一禮拜,你的熱情就被枯燥的名詞解釋和數據給嚇跑了。難道你沒有聽見被關起來的相機的哭泣聲么……?
維持這份熱情才是最重要的。在進階的過程中也不要害怕遇上瓶頸,因為是一定會遇上的。所謂進階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遇到瓶頸,沖破瓶頸的過程。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喜勿撕。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自學攝影的經驗,我們共同進步,用美照美shi自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