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我想跟你語音聊天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很有趣的話題。

爸媽的微信名。

其中一個網友說“我爸叫點點爸,我媽叫點點媽,身邊的朋友都以為我的小名叫點點,然而卻是我家里新養的小狗的名字。”

這條微博的確很幽默,爸媽秀恩愛的很恰當。不過細細一想,這話題卻源于爸媽也同我們一般,走進了微信這個圈子。

“以前,媽媽總說你拿著個手機看上一天,樂上一天,有什么好玩的呢。”

“現在啊,老媽和老爸都會中午一有空就拿起手機研究微信,連發好幾條微信。她們終于知道我們為什么總習慣拿起手機看。”

一個朋友這樣說。

這個朋友是去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她每次都會自我調侃是個苦逼的上班族。

圖片發自簡書App


到她家做客的時候,她們一家是從陸河搬到了深圳定居不久,逢年過節才有回家的機會。隨著搬家,她媽媽也要面臨新的環境認識一些新的人,對于已經年過四旬的上一輩而言,也意味著會離開住了好幾十年的陸河,可能會跟親戚聯系漸少,直到最后淡去聯系。這些大概是每個搬家都得面對的事情。

而后,朋友想了一個辦法,教她媽媽使用微信。在她們建立的微信家族群里,邀請了她媽媽入群。當爸媽們開始使用了微信,開始知道微信紅包,開始查收微信錢包里是否足夠余錢發紅包,數額不大卻覺得新奇。

她說“以前跟媽媽在一起玩得好的幾個婦女,也會在群里說話,例如家里青菜的物價諸如此類很簡單的生活話題,有時候媽媽連在廚房煮個菜還要看看手機來了信息了沒,從此她媽媽再也沒有說過她是手機黨了。”

每次家族群里發了紅包,都會在客廳叫著“叔公又發紅包了,快搶紅包呀。”

好像微信讓長輩們的生活不再枯燥起來,也許上了年紀的父母們用起手機來,的確很多不會的地方,可是當后輩會引導,會耐心的教他們使用的時候,所有的代溝也會煙消云散。

朋友的故事大概是你們的故事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我媽媽拿著觸屏手機跟我說“怎么發朋友圈?”感觸頗深的是,媽媽通過朋友圈知道我們的近況,而且她也想嘗試通過微信來去了解自己的子女。

雖然時代推移,所有的電子科技面前,我們的長輩的意識里還是當年的手寫情書的畫面。他們卻會因為子女,而嘗試感同身受的去接觸新事物。

社交軟件的普及,讓我們在親情面前的距離感縮小一點。然而,父母一輩習慣于分享給我們一些養生鏈接,或者是習慣于點開我們的朋友圈的時候,你是否敞開自己的心,去接受呢

曾問及過身邊的好友,你是否在朋友圈屏蔽過你爸媽?

前陣子很多“你只是活在分組可見”的文章出現,而爸媽也是分組可見的其中一位,我想大概是每個孩子也會希望在父母面前,展現的是好一面,所以發的也就會適當屏蔽一些,因為偶爾自己經歷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會有種反射,就是報喜不報憂。

我們會發現,很多人總習慣揣著個手機一直看。

刷刷朋友圈,然后回幾條信息。

時而認識一個新的朋友,也會問微信號加個好友。

慢慢的交際圈也在網絡之上得以延續。

置頂的家族群,還有偶爾父母跳出來的語音聊天的界面,都是這個時代劃過的痕跡。

很多東西,有利也有弊,大概世界上能兩全的東西也是少之又少。

當下年輕人的通病,就是習慣性的刷好幾次票圈,也習慣性把點贊數量作為一種衡量人緣的工具,微信好友數可能也成了一種炫耀的途徑了。

發個朋友圈,也會想著怎么塑造好自己的形象。于是分享一首歌,都會成為你的生活現狀的映射。

曾有一位心理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跟我們說,朋友圈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狀態,情緒還有性格。而隨著時間的移動,我們的朋友圈動態也只是一種虛擬的現狀。這讓我想到了一些無用社交之說。

當你沉浸于這些的時候,

我希望你可以打開語音聊天。

跟自己的父母說幾句暖心的話。

不過,我相信你們依舊是微信里誠懇的自己,因為親情、友情、愛情基于現實,今年過年記得拍張全家福在手機相冊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