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理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自信心和獨立能力
這些能力是否能持續培養且不中斷
父母的關心、重視
和有原則地督促要求是至關重要的
態度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關鍵在于成人。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一些生活能力長大自然就會了,于是現階段的一切生活瑣事,父母皆可代勞。我國幼兒教育專家陳鶴琴表示:“做父母的應當明了自己的責任,我們的責任是幫助小孩生活,幫助小孩自立,以及幫助小孩學習做人。成人不當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示范
孩子對生活自理的處理態度和父母的價值觀有關,這些價值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意愿與期望。前蘇聯教育家說:“我們和孩子一起勞動,這就是我們家庭中的全部教育。在日常生活勞動中,父母的態度、技巧是最好的教導。”
一是父母的身教,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這種無形的耳濡目染對孩子影響最深
二是引導性的示范,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或會做,這些生活技巧需要父母的清楚示范和引導。
例如:示范洗碗的時候,要先教孩子如何洗,然后和孩子一起洗,最后讓孩子自己洗。若孩子做得不理想,父母可以給孩子提示,但不要過于干涉。
方法
教孩子選擇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急于讓孩子做超過他們能力的事情,而且要使用一些方法讓他們容易學會,輕松完成。例如:把要做的事情轉化為游戲,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引導孩子觀察別人的步驟、方法;為孩子準備適合的工具,使他容易操作;用漸進的方法增加困難度,把一個動作分幾次教;和同伴一起進行;經常贊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好的方法會使孩子更樂意學習,更樂意為自己和別人服務。
規范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將來能自立自強、懂得生活,那就應及早幫助孩子獨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而規范是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橋梁。在設立規范時,要考慮孩子的年齡、能力和理解力,實施起來才會有效果。規范的內容應包括每天規律的作息時間,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使他們有安全感;同時要建立各種行為標準,讓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要如何做。
參與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切忌單向灌輸的教育方式,而是需要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累積、練習、施行。因此,父母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包括合適的工具和空間。環境的配合是決定目標能否達成的重要因素。
在此過程中,父母的參與則更加重要,包括規范的制定、行為標準的建立等。一方面,父母的參與是對孩子表示尊重和愛;另一方面,父母的參與會讓孩子更加積極地進行活動,并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及時鼓勵。在孩子學習各種基本動作或技巧時,挫折是難免的,由新鮮轉為疲乏也是難免的。成人的鼓勵與參與,能夠激勵孩子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