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陸游用這一句詩描述了田園人的熱情,田園人家的熱情,田園人家用裊裊炊煙喚醒現代人塵封歲月深處的記憶。記憶里江南是青瓦黛墻的一片柔情,是白蓮綻放后的露珠,是紅塵陌上的單純,仿佛十里春風唯它最好。而江南田園是多少文人雅士的向往,鄙人的家鄉正式這與世無爭的江南水鄉。
曾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這樣的詩句,歌頌了鄉情之深,懷鄉之切。家鄉是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它雖敵不過千軍萬馬,但它扎根于血肉,誰也無法割棄它。人在遠方過著生活的茍且,卻也少不了寂寞滋生出懷鄉情。慶幸的是我不是游子更不是浮云,我于熟悉親切的家鄉中慢慢洇開今昔的容顏。我的家鄉依山傍水,鳥語花香,實則是真正的桃花源,有阡陌交通,亦有桑田美竹之屬。人民各有所樂,老人們總是歡喜聚在一起高天闊論,那聯接兩岸的大橋就是他們的最愛,趴在歷經風塵的橋欄桿上,凝望著不遠處的兩河,好似要把青山看透。這座橋稱不上老舊,卻也承載了許多風塵仆仆的遠客的夢想。紅塵飄散,這座橋拆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斥現代化氣息的鐵藝橋,卻少了舊橋的斑駁,那股子韻味消失了。建筑拆了修,修了拆,將破舊的矮樓房進行復古性裝飾,迎合家鄉那座風流的古城,古城用它沉寂百年的身影引領這江南水鄉蓬勃發展。
聽街頭巷尾的老人們講,家鄉在明清時的大格局是頂好的,紅桐油,沅江號都已成了過往,我們也只是感知殘留的氣息。現在的家鄉那兩河交匯時明顯界限沒有變,卻把路兩旁的綠樹砍倒,瀝青鋪就的馬路再沒了車輛飛馳而過踏起的煙塵。我的家鄉沒有燈紅酒綠的喧囂,只有夜宵攤旁簡單的溫暖,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悠閑怡然,傳統節日的氣氛也相得益彰,永遠忘不了春節時街上張燈結彩,鞭炮齊響,一群人舞龍,大人牽著紅臉蛋的小孩摸龍身來圖彩頭。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有著柴火熏制的臘肉臘腸,江南人的靜,田園人的鬧,我的家鄉人都有,用親切的方言噓寒問暖,用善意的行為溫暖苦難的人,市井生活在這兒也是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會有小蔥拌豆腐的時候,所以我的家鄉人氣旺盛,甚是別樣風情。
我的家鄉有大片大片的竹林,風一吹,綠色的浪濤洶涌;我的家鄉多山環繞,也塑造了生活在這里的人民骨子里得倔強;我的家鄉有寺廟,人們常用誠摯的心一步步沿著山道訪寺廟。
兒時總認為外面的世界很大,長大后才發覺家鄉真好。
江南水鄉的溫柔和聒噪,讓大家感受著家鄉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