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感悟一? ? 怎樣才感到快樂
堪布在《次第花開》中說過,人們之所以認為自己必須要這樣要那樣才會快樂,完全是慣性思維在作怪。當一些突發事件,如疾病、災難,打斷我們慣常的思維方式,我們就會發現其實自己并不像原先以為的那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感到快樂。
年青時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為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感動過,為他們簡單的物質生活而依然那樣快樂動容過。三毛說:“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蕓蕓眾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著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我喜歡三毛寫的書,也夢想來一場撒哈拉之旅,但沒有只夠的勇氣,常為自己有些與眾不同而煩惱過,不敢做特立獨行的事。
今天夏老師分享她喜歡寫作,分享她假期去撒哈拉的感受,我為之振奮,這不就是自己的愿景嗎?一個塵封已久的愿景啊。是的,不能一再埋藏,我得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了。
今天學習中,老師一句話照亮了我多年隱藏的角落,總覺得那只是年青時的一個夢,不敢提及,謝謝老師的分享。
學習感悟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中國女學者張彌曼,古生物專家,在82歲繼續工作的狀態,讓我欽佩不已。為了印證自己的觀點,張彌曼采用連續磨片的方法,把一塊只有2.8厘米長的楊氏魚的顱骨化石,畫了540多幅切面圖,其中一些復雜的圖,一張就要畫十四五個小時,她說:“有時候,我會一直畫到凌晨4點,回去睡一會兒,早上8點又到實驗室接著干。”
有外國學者戲稱她帶來的是“魔鬼般的魚”。
然而,她在瑞典的一位同事說:“她從不越出證據說話,所以當她說什么時,你就信。”
今天教授夏惠蕓介紹學習型團隊組建時,把翻轉課堂玩得很順溜,收放自如。最喜歡聽她做案例講解。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一木書,我想夏老師的經歷也許會是一本豐富有趣的傳奇千紙文吧。當她講到做科研的老公,說他連續幾天幾夜在實驗室搗騰,我們以為是件很辛苦的事,她說這都司空見慣了,也不覺得苦,她說得至真至誠,無任何煽情之意。
也許,這就是學者,在他們口中,我們幾乎聽不到任何煽情的話語。常人眼里的苦,于他們一點也不覺得。
事業如山,名利如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也許,這正是真正的學者最值得我們崇敬與學習的地方。
學習感悟三? 反芻式學習
今天的構建學習型團隊,采用反轉課堂模式,五人一小組,每組設有組長1名,記錄員1名,新聞發言人1名,全班共有5個小組。分別是:昭陽蜜蜂組、農夫山泉、大洋芋、風花雪月、滇西智慧組。
由老師先設定討論項目,記錄在小卡片上,然后對討論結果分類整理,大家集思廣益,動手勁腦,思維由鈍化狀態慢慢打開,活躍起來了。我是團隊里反應比較慢的,我更善長積極收集信息,反復思考,反芻式學習整理。團隊學習讓我們更快更準地發現和挖掘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清楚自己與他人的交流與互動能力。
通過今天的訓練,我覺得新時代的老師需要具備不斷更新學習,跨界整合資源,快速組織整理語言,積極溝通交流,善于傾聽和思考,一定的創新能力等。很欣賞今天幾位新聞發言人即興組織語言的能力和應變能力,他們的發言中蹦出了很多新觀點,新名詞,比如隱性知識的影響,隱性能力的挖掘,魂商和情商的結合,雖然之前對此有所耳聞,但在實踐中運用得如此自然,我是頭一次領略到。
和省內的同行老師相比,我覺得自己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是有差距的,似乎好久沒學習的感覺,閉門造車過去不行,現在更不行。與省外同行相比,差距更遠了。學習是縮小差距的最好方式,固步自封,只會使自己寸步難行。知易行難,且行且分析,步步生蓮,處處有出路,條條大道通羅馬。前行吧,親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