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里,樊勝美為了貼補父母與不成器的哥嫂一家,落得三十歲無車無房,合租住最差的房間,一分錢存款沒有,每個月還要借錢往家里匯。諷刺的是,
她榨干自己的付出,換回的不是一家人的感激涕零,而是無窮無盡的埋怨憤恨。
樊勝美的哥哥惹事打傷人,被對方追債追到家里。一家人輪番打電話催樊勝美給錢,樊勝美拿不出,嫂嫂罵她“越有錢越小氣”。
父母帶著侄子到上海投奔她,見到她狹小擁擠的合租房,沒有一句心疼,反而指責她“造孽”“浪費錢”,怪她不去住公司的免費宿舍,不把買衣服的錢省下來給家里。
她低聲下氣地四處給中風的爸爸籌錢治病,好不容易用房子做抵押借到了錢,卻被全家人責難她賣了“哥哥的房子”,雖然事實上買房的錢一半是她出的。
她日夜操勞照顧手術后的父親,安排車子人員一路護送父母回家,沒有得到一句感謝也就罷了。她那個惹出了這一切風波,在外什么都沒有做的哥哥,只是一通要錢的電話,就讓媽媽倒戈相向,罵她“狠心”、“狼心狗肺”。
樊勝美不明白。哥哥整天游手好閑,這么大個人連自己都養不活,買房子生孩子都是她出的錢。她為家里付出了那么多,榨干了自己貼補全家人,家里值錢東西全是自己買的。為什么哥哥依然受寵愛,自己卻永遠是被指責的那一個。
表面上看這一切只是因為樊家“重男偏女”,其實某程度而言,樊勝美的行為親手塑造了她自己的悲劇。
樊勝美只知道一味逞強,不顧自己能力地盡力補貼家用,以為成為家中頂梁柱,就能突破重男輕女的最底層,獲得家人的感激。她不知道的是,幫助他人是門很大的學問,若使用的方法不當,好心非但不會被感恩,還可能結怨結仇。
如何才能幫助人又不踩雷?注意以下幾點:
1.?事過不留,絕口不提
這是幫助他人的第一條軍規。不管給了對方多大幫助,幫過以后就要將這些事付諸腦后,絕口不提。既不要回顧自己為對方做過多少事,更不要一邊幫忙一邊抱怨。
樊勝美在這點上是個經典反例,每次與家人溝通,她都要像個祥林嫂般一一細數自己為這家付出了多少,自己如何困難如何不如意,并將這一切全歸為拜家人所賜。
沒有人喜歡背負欠恩的沉重,若是小恩,大部分人會選擇報恩。若是大到無以為報的恩情,大部分人為了逃避那份巨大的虧欠感寧可選擇成仇而不是終生感恩。
樊勝美還奇怪家人為什么不對她感恩戴德?她每哭訴一次,就往對方的心靈上壓了一塊大石。樊母當然永遠會更喜歡哥哥。在哥哥那里她永遠是付出者,是給予保護的一方,哥哥會對著母親撒嬌,求她幫助。在女兒樊勝美那里,她永遠是祈求者,是虧欠的一方。她對女兒指責自己偏心的控訴無力反駁,于是只能用打罵女兒,蠻不講理地指責她“白眼狼”“沒良心”“眼里只有錢”的方法,讓自己相信女兒是差勁的,只有這樣她才能平衡自己的良心。
這就是人性,你可以說這不合理不公平,卻無法否認它的存在。
若不能做到事過不留,寧可在最初對方求助時就不要提供幫助。與其做了巨大付出后再成仇,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給對方這個恨你的機會。
2. 豎立底線,劃清邊界
樊勝美在處理家人無窮盡的索取時,一直處于“生氣-抵觸-訴苦-屈服”的循環中。她只懂得用情緒和負面語言去抵抗,卻從未清晰地告知家人自己的底線,以及可以提供幫助的邊界。
沒有底線,導致在樊勝美家人的世界里,家里的一切都是樊勝美的責任。
哥哥的工作是樊勝美的責任,哥哥結婚生子是樊勝美的責任,哥哥的兒子沒飯吃餓肚子是樊勝美的責任,哥哥嫂嫂逃離在外沒有錢花是樊勝美的責任,父親生病沒錢做手術是樊勝美的責任,為了給父親籌錢做手術要賣房可能害得哥哥離婚沒房住依然是樊勝美的責任。
哪怕為了這個責任,樊勝美可能因此一輩子嫁不出去,甚至可能因此賣身,在娘家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
沒有邊界,導致在樊勝美家人眼里,樊勝美沒有自己的錢,她的錢就是樊家的錢。哥哥沒房子住,樊勝美花一千元租房子住就是造孽。哥哥流離在外,樊勝美不把賣房的錢拿出來給哥哥就是沒良心的白眼狼。樊勝美出一半錢,樊勝美哥哥一分錢不出買的房子,只能歸在哥哥名下,不能歸在樊勝美名下,因為那是“樊家”的房子,不能冒姓別人姓的風險。
多年來樊勝美一直被“你的一切都是咱家的,咱家的一切都不能是你的”這樣的神邏輯綁架著,于是她無論付出多少都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稍微給自己留一點就被認為是“作孽”“浪費錢”。
若從一開始就跟家人豎立底線,劃清界限:“我賺的是我的,贍養父母屬于我的部分我出,剩下的不是我的責任你們要自己想辦法。”她的父母兄嫂明白她的邊界,不能無窮無盡地榨取她,或許反而早就想出了自立的方法。即使還是需要她援手,在她提供幫助時,也會因為這是她的額外付出而表示感謝,在她拒絕幫助時也不能理直氣壯地埋怨。
不讓對方覺得你為他做的一切理所當然,不讓對方覺得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無窮盡地向你索取。豎立底線,劃清邊界,這不是自私,是禮貌。若對方認為你這樣是自私,那是對方不懂禮貌。
3. 不要提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幫助
在樊勝美的家人眼里,她在大城市里,有好工作好收入,交往的人都很有錢。不管需要多少錢,她都能拿出來,就算拿不出來,也能找周圍的朋友借到,借來的錢,她稍微省一省就省出來還上。在這樣的預期下,樊家人把樊勝美當做一臺無限額的提款機,遇到任何需要錢的事都只會找她,從不相信她已真正山窮水盡,只把她的哭窮當做是有錢人的小氣。
為什么樊勝美會給家人創造出這樣的印象?因為她每次說實在拿不出錢后,當家人對她進一步施加壓力時,她都能變出錢來。這就像“狼來了”一樣,一次次地加強了家人覺得“她說沒錢,其實有錢”的印象,也就導致無論她怎樣說自己真的沒錢了,家人都左耳進右耳出,反而變本加厲地壓榨她。
樊勝美明知哥哥是個無底洞,明知給父母的錢都被拿去補貼哥哥,明知道自己的經濟實力并不足以養活這一家人,更不足以擺平哥哥闖下的禍,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讓步,透支自己的積蓄和信譽去幫助他們。
所謂救急不救貧,曲筱綃和魏渭都有幫助樊勝美度過難關的實力,卻都對幫助她十分躊躇,就是因為看到了樊勝美的家事是個無底洞,短期資助容易,長期扶植難。所以兩人在借款給樊勝美之前,十分有默契地一唱一和,逼著樊母同意以房為抵押,將樊勝美剝離出樊家的債務關系。
在面對成本巨大的幫助前,先想清楚這份投入是否值得,不要提供治標不治本的幫助,不要提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幫助。
4. 不要讓幫助顯得太廉價
為什么樊家人喜歡找樊勝美要錢,從不愿意想其他辦法?因為樊勝美的錢來得最沒有成本。樊嫂子寧可求樊勝美,也不愿向娘家人求助,因為她只是在娘家蹭吃蹭喝已經要遭受白眼,根本沒有勇氣提借錢的事,樊勝美這邊卻是予取予求,多求幾句就能變出錢來。
魏渭借錢給樊勝美時,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他明明不缺這筆錢,也不在乎樊勝美什么時候還,卻故意要求樊家拿出房屋抵押,并且收取利息。在提這些要求時,都表明是按行規辦事,順理成章,讓樊媽無法拒絕。
這個原則不僅僅適用于借錢這種大事上,也同樣適用于日常小事。昨日一位同事向我抱怨,一份文檔鏈接她已發給了合作方八遍以上,對方卻還是一次次地向她要。我告訴她,因為你提供的幫助太廉價,對方只要微信向你發一條消息就能拿到文檔鏈接,自然懶得自己去找。若每次他找你要文檔鏈接,你都說我現在沒空,你翻一下以前的聊天記錄吧,對方估計早已把鏈接存入收藏夾,懶得問你要了。
可以樂于助人,但不要輕易提供無成本的幫助,那會造成濫用,同時讓你時間和金錢顯得很廉價。
5. 照顧對方的心理感受
安迪知道樊勝美的困難后,特意找到她并無條件地提供了一筆資金。好強的樊勝美雖急需這筆錢,卻依然驕傲地拒絕了,還與安迪交惡,大怒而去。
同樣是借款給驕傲的樊勝美,魏渭故意為難了她半天,提了一大堆難以接受的條件,最后卻換來樊勝美的自我懺悔與真心實意的感謝。
事實上,給樊勝美的幫助并非安迪第一次給予幫助卻得罪人。當邱瑩瑩陷入失戀失業的低潮,迷戀上成功學時,安迪也曾直接挑出成功學書中的邏輯錯誤,并指出邱瑩瑩爸爸給她買的這些不是好書,導致邱瑩瑩大怒并在安迪門口糾纏不休地叫罵。同樣是指出邱瑩瑩的錯誤,樊勝美卻能說得邱瑩瑩心服口服,表示“樊姐你就是我親姐”。
提供幫助者,常常會站在“我這是為你好”的制高點,忽略了接受幫助方的心理狀況。當對方未表示需要幫助時,貿然主動提供幫助是非常容易得罪人的。
對方可能會產生自卑、被施舍、被看輕、被干涉等負面情緒,從而生出“你誰啊”、“你有什么了不起的”、“關你什么事”、“別多管閑事”的反擊心態。
不要委屈自己“好心被當做驢肝肺”,越是實際站在高位的一方越需要放低姿態。在沒有搞清楚對方需要什么,未做好讓對方接受的心理鋪墊前,貿然提供幫助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6. 給對方回報的機會和方法
無以為報,是一種很糟糕的感受。在小說里,常有英雄救美后,美人說“無以為報,只好以身相許”,又或是有人承受大恩后,一輩子為對方做牛做馬,就是因為欠人恩情不好受。
因此生意場上的人,不輕易施恩,若施恩必有所求,若有求于人也必提供對等的條件交換,明碼標價,互惠互利。在《歡樂頌》中,譚宗明、魏渭、包奕凡、曲筱綃這幾個商場中人都深諳此道,哪怕只是滿足對方一個小小要求,也必會習慣性地反向提個條件作為抵消。
總結
有人看完了大概會抱怨:“幫個人還這么累,我這是圖什么呀。”
是的,人性本賤,幫人就是這么一件費時費事還很可能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若嫌麻煩,大可從一開始就置身事外。若不行,還請小心行事,盡量避開里面的雷區,免得白白投入了時間心力錢財,最終只落下傷了感情,壞了關系。
助人有風險,援手請小心。
祝君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