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為了考下某個證書或者快速了解某方面的知識,我們需要讀相關的書,還要記憶書中的重要內容。怎樣才能高效記憶書中有價值的內容呢?
推薦你讀一讀《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本書從有效閱讀、制做思維導圖、記憶讀過的內容方面,給出了許多實用性技巧。
《實用性閱讀指南》的作者大巖俊之,一年內閱讀300多本書,在速讀過程中開發讀書法、思維導圖、記憶術,并將讀到的知識付諸行動。《實用性閱讀指南》中什么樣的閱讀技巧能夠幫助我們牢記書中的內容呢?
技巧一 能買書 不借書
雖然從圖書館中借書很方便,但是圖書館里新書更新得很慢,新上市的書很少,可能等到借到書了,讀書的興致也沒了。
另外,借來的書,不能在上邊隨意的做標記,這難免影響信息的收集、讀書的效率。正如大巖俊之所說,從借來的書里認真汲取精粹的意識會相對較低。
因此,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能買書,就不要借書,并且舍得“弄臟”新書,也就是在書上折頁、做標記、貼便利貼,便于找出重點,讀完后做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
技巧二 先讀序言、目錄和后記 明確兩個“目的”
很多人拿到一本書,就從第一頁開始讀。其實這樣的方法容易迷失在書中。正確的做法是先讀序言、目錄和后記。
“序言,凝縮了一本書所有的要點。”因此,先讀序言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一本書的大概內容。
目錄,完整的呈現了一本書的框架結構。讀目錄能夠抓住一本書的整體結構。
后記,是對一本書的總結以及編撰的感想。先閱讀后記,和序言一樣,有助于把握書的概要。
明確兩個什么目的呢?
目的一? 解決什么問題
通過讀序言、目錄和后記,能對書的大概內容和整體結構有所了解。也就明確了這本書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帶著解決問題的意識,能夠極大地提高閱讀效率,也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章節,直接閱讀。
目的二? 讀完要輸出
大巖俊之認為,“輸出”,包括“向他人講述”和“寫下來”兩個含義。
不管是口頭還是書面的表達,都以充分的閱讀為基礎,只有理解了書中的內容才能表達出來。以輸出為前提的閱讀能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繃起一根弦,因此閱讀的質量也會提高。
“帶著主動意識去行動會更加專注,因此也會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獲。”
技巧三 根據“二八定律” 牢記重要的20%
很多人看書,不管什么類型的書,總覺得要從頭讀到尾,全部理解才行。這樣的觀念,會增加閱讀的負擔,不僅無益于閱讀,甚至還使很多人讀著讀著就半途而廢了,更不用說理解全部內容了。
因此,與其抱有全部看完、全部理解的心理,還不如從中找出最重要的部分,集中精力,吸收精華。
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二八定律”,是由維弗雷多·帕累托發現的,也稱為“帕累托定律”,即“社會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會財富。”
這個定律可以運用到很多方面,在讀書上就是,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占整本書的20%,但占有著80%的篇幅。其中這20%的重要內容中最重要的僅有4%。例如,一本300頁的書,重要內容只有60頁,這其中最重要的僅有12頁。因此,讀一本書,只要找到這重要的20%,并做好標記,然后反復閱讀并牢記這些重要的內容就可以了。
技巧四 掌握全書結構 繪制思維導圖
如果想要全面的掌握一本書的內容,就需要理清書的結構。這樣也有助于找出自己最想閱讀的章節。
前文說過,在讀一本書前,要讀序言、目錄和后記,讀完目錄后,就可以根據每章的名稱、標題、小標題整理出全書的結構圖,把握全書結構。這種結構圖也是思維導圖的一種。
思維導圖,是英國教育家托尼·博贊提出來的。它能夠幫助我們整理大腦中正在思考的內容,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一目了然的視覺效果,使其應用特別廣泛。
1.畫思維導圖前,要做好準備。
A4白紙:為了避免凌亂、丟失,也可以使用訂在一起的素描本。
彩色筆:色彩能夠刺激大腦,提高記憶力。
做標記:閱讀的過程中,在書上圈點勾畫。
2.如何制作呢?我總結了幾句順口溜:
紙張橫擺拓思路,
鉛筆打草,彩筆描,
中央圖文拳頭大,
中心放射向四周,
一條分支一個關鍵詞。
3.三種制作思路
(1)按照閱讀的目的制作
首先寫上書籍的基本信息,包括書名、發售日、出版社、作者等;接下去,根據之前確定的“讀書目的”,深挖下去,再寫出幾個目的;然后,根據閱讀目的,找到實現目的的“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分枝上的文字用關鍵詞呈現,不要寫成文章了;在繪制的過程中產生的感想要隨時記下來。
(2)按照書的章名、標題、小標題整理
這種思維導圖類似于前文提到的結構圖。
(3)按照順序整理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
“首先挑出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寫到從中心圖直接往外延伸的粗枝上。然后在分枝尾端,把與重點相關的內容用單詞連接起來。”
其實,無論什么樣的技巧,要使其發揮作用,最重要的是付諸實踐。《實用性閱讀指南》中的“指南”,不管多“實用”,都需要在閱讀中用起來,才能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俗話說得好,理論再多,不如動手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