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瀘中陳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語文知識無時無刻不在隨影相伴,一路同行。
常有民間的“大語文高手”隱身于漁者樵夫之中,藏匿在引車賣漿者流里,機遇巧合之時,他們不經意間秀口一吐,便是經典的四言八句;行家一出手,就知道你我技藝有沒有。總之,在“高手”身上時時、處處都彰顯著“大語文”那無窮無盡的迷人魅力。
請看在酒席上聽得的兩則小故事:
一則電報稿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老山、者陰山戰斗不止,硝煙未盡。當時,人們在生活中高度關注戰事,言語間頗受影響。有一位高校學生在臨近期末時,生活費用窘迫、捉襟見肘,甚至不能購票返家,于是求救于家長。當時電話尚未普及,遇急事、要事流行拍發電報。早上發出一則加急電報:
“彈盡糧絕寸步難行盼增援”
傍晚時分,收到家中回電:“晝行夜伏糧草馳援望凱旋”
(無獨有偶,傳說同題事件中電報稿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簡單而讓人拍案稱奇:
兒子:“彈盡糧絕”
父親:“給我頂住”
試想,一個窮酸學子,遠離故鄉,引頸翹首、望眼欲穿在等米下鍋,能頂得住么?)也許父親對兒子的不尊不敬、任性脾氣有些不滿,稍稍耍了一回俏皮,給了一點懲戒,估計回了電報的同時也就打了錢款吧。
呵呵!個中滋味,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吶。
一幅對聯
多年前的一個臘月里,有一人家熱火朝天地置辦酒席。
在布置新房時,主人家拿出幾張紅紙和毛筆、墨汁——請前來賀喜的人寫一幅對聯。這是一對半路組合的二婚家庭,新郎姓梅,測量隊隊長;新娘姓徐,紡織廠女工。特地要求,能否把新人的姓氏、職業、二婚情況都嵌入對聯中去?
幾個朋友斟酌一番后,對聯有了:
“梅開二度枯木逢春爬山涉水身強力壯干勁足”
“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紡紗織布情深意長春色濃”
橫批:“再續一段好姻緣”
高聲誦讀一遍,那對新人瞬間就醉了——你懂的。
有人早已剪裁好紅紙,筆墨伺候:其中一位擼起袖子,揮毫潑墨,分分鐘的功夫就把對聯上了墻!筆力遒勁,龍飛鳳舞——觀者集聚,笑聲不斷,為新房平添了不少喜氣和熱鬧的氛圍。
在今天的山村鄉寨里,只要細細訪求,慢慢尋找,似乎總能發現一些其貌不揚的民間能工巧匠、技藝高手:或妙言巧語,善辯能言;或篆字刻章,雕梁畫棟;或剖竹劃蔑,編制家具器皿;或能歌善舞,長袖飄飄,高低婉轉間騰挪舞步;或就地取材,捏泥成形,上色、燒制之后就栩栩如生……
特別是在婚喪嫁娶或喬遷新居之時,能夠面對主人家大喊一聲:拿筆墨來!
略加思索,下筆成文;沉思片刻,出口成章:婚聯、喪聯,訃告、祭文,致酒詞、餞行送別詩文等等,三下五除二、文不加點、倚馬可待,就能寫出受眾人仰視、點頭、擊掌叫好的東西來。且書法了得,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心服口服。
每每遇到這種情形,大家往往肅然起敬,喟嘆“生活語文不簡單,高手在民間!”設身處地遐想一番:如果你我均在那現場時,主人朗聲高喊、盛情相邀去拿捏那枝碩大的毛筆,朋友,你敢么?
我,是不敢的。
所以,“高手在民間,高手就在你我的身邊”,生活中的“大語文”就是醬紫的哈!
i??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