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先來談談素人的人設,我現在不太喜歡現在的某些綜藝節目。
之前火遍中國的某唱歌比賽的節目,一開始大家關注的誰的歌聲好聽,誰的現場表現好,后來就開始賣故事。
只要接受采訪,清一色的我熱愛唱歌,我家境不好,我家人反對,可是我一直都在堅持,能夠走到今天已經很知足等等。
只要你的故事夠吸引人,夠慘,那么臺下的觀眾哭得一個比一個兇,導師們就會連連點贊,你確實很不容易,我給你過。
就連導師都反復在問,你的夢想是什么。只要一回答,都是我的夢想是站在更大的舞臺上,我想成功,想被更多人知道。
就差來一個選手說我的夢想就是有錢,就是想紅。
曾經有人問過我這些故事是不是都是假的?我曾好奇地問過某些編導,他們說不一定,但肯定都有杜撰的部分,夸大一些細節來博取同情和好感。
而且綜藝節目在錄制現場,也常有導演安排遞條,增加節目可看度和戲劇性。
就在昨天,該節目的導師陳奕迅在做客某欄目時就坦言導演讓“按一下”。
如果你覺得這已經很嚴重了,那你是否有看過某些情感調節類的節目?
這類節目一般都是有家庭之間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然后來到節目中撕逼,然后讓某些專家來調解,有的可能皆大歡喜,有的可能愈演愈烈。
這類節目的收視率曾經都不低,但我媽是個明白人,她曾說,中國人向來講究家丑不可外揚,他們不嫌丟人嗎?
后來,我偶然認識了一位做這類節目的編導,他說,哪里會有那么多人報名這種節目,一般都是找的群演,編導寫的故事,想破頭得編,但確實有真的報名的,但故事都不吸引人,就要再加工。
之后,這類節目的收視大不如前,許多編導和導演紛紛做起了其他節目,比如各種比賽。
這種轉變簡直得心應手,選手只要負責美和唱歌就行,故事自有人會給你往進套,什么類型都可以。
看得多了,之后再遇到類似節目,我都只在網上找是否有純享版,不想看他們嘮嗑采訪假惺惺掉眼淚。
現在就連唱歌比賽的收視率也不再復從前,鳥巢總決賽時,我發了一條朋友圈,結果有人這么回復。
我不想聽故事,我真的,只是想聽首歌而已啊。
2
給素人選手加各種故事,不僅是為了增加節目可看度,其實也和許多明星一樣,有在做人設。
人設這個東西很奇妙,一個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明星大腕,加點人設就能變得接地氣,一個剛出道的藝人或素人,加上人設就如鍍金一樣立馬高大上。
光是會唱歌不行,你還要有三觀正的價值觀,要長得帥,還得逗逼,光是會演戲不行,你還要會攝影,會說段子,一言不合就搞笑。
光帥不行,你要帥得那么高冷,要做粉絲的男神,但也要溫暖,做中央空調,光美不行,你最好有和美不搭邊甚至反著來的人設,比如你是個吃貨。
在這些吃瓜群眾看到的人設里,有多少是明星們真正的人格展現,又有多少是經紀團隊的策劃和營造,這一點我們無從分辨。
我曾問過了一個藝人的經紀人,為什么現在都喜歡給明星加上各種各樣的人設,讓他們老老實實演戲唱歌不好嗎?
她回答說,老實演戲唱歌?誰看?你看嗎?
我點點頭,對啊,我看。
她白了我一眼,但你不是我們的消費群體,你不能夠為我們的藝人花錢付費去聽歌看電影,但藝人的粉絲可以。
她解釋了半天,我才明白所謂人設的意義,主要還是為了吸睛,給粉絲更多的回饋,把藝人的形象不局限在單一的熒幕里,而是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永遠不知道疲憊的永動機。
她說,你不給粉絲一點甜頭,怎么讓他為藝人埋單?我們怎么活?
聽起來無從辯駁,這就像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事情,我展現給你想看到的那些表面,甚至超出你對我的期待,那么你就要支持我,為我的新作品埋單。
互惠互利,雙贏。
但這位經紀人也說,人設有利有弊,也不能貪多,如果維護不過來,或者某一個方面出了亂子,那么這個藝人就崩了。
她神秘的眨眨眼睛,你看看最近薛之謙就知道了。
3
很多公號都不約而同用一句話來形容薛之謙,就是全面崩塌。
就像是一個完美的人,突然被扯開一條口子,然后攔腰斬斷,連補救都來不及。
我曾在另外一篇文章里看到過這樣的話:娛樂圈賣人設的人不少,但像薛之謙將人設賣到了極致的,卻非常少,或者獨他一人。
你想要深情款,去聽他的歌曲,哪家KTV的熱門歌單里沒有薛之謙的歌,早期的《認真的雪》,后期演唱會上的《安河橋》,一往情深,含情脈脈。
你想要逗逼款,就去刷刷微博,各種段子信手拈來,甚至做廣告都沒有人反感,粉絲們驚呼終于又能看段子和花式廣告了也是棒棒噠。
你想要外貌款,薛之謙多年顏值一直在線,經營服裝親自做模特,各種硬照隔三差五撩撥少女心,花癡的女生們嚷著老薛要多發圖。
哪怕你什么都不想要,你也不會不知道薛之謙一路的奮斗努力史,那句賺錢養音樂夢想成為了多少人心目中的雞湯典范,拼命工作,拼命參加綜藝節目,拼命表現自己,都是為了能夠將最愛的音樂做到極致和最好,簡直是感動中國。
這樣努力、全面、完美的明星,誰不愛?誰能不愛?哪怕你真的不愛,也沒辦法說出他一點不好,因為他所做的事情,是那么的努力,積極。
順便提一下鹿晗,在宣布戀情之后,許多粉絲痛心疾首,微博上40萬粉絲的鹿飯宣布脫粉,各種不滿更是頻頻現于網絡。
我關注的一個作者朋友,是鹿晗的粉絲,她也照樣痛心疾首,發微博稱:
我一開始很不理解,偶像戀愛為什么粉絲會有這么巨大的反應,難道作為偶像就沒有戀愛和公開的權利嗎?
而微博下的一條回復給了我一個答案:
鹿晗之前的男友人設,現在面臨否定,粉絲無法接受。
還有一個問題,人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一旦出了一點問題,無論是粉絲也好,吃瓜群眾也好,當下的第一反應都是:啊?他怎么會是這樣的人?
再加上各種網絡暴力和過度解讀,真相是什么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曾經費盡苦心營造的人設,現在全面崩塌。
4
期望越大,失望越多。
越是平時看似完美的人,人們的容忍度反倒越低,只要有一點沒有滿足別人的期待,就會是全面否定的另一個極端。
我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句話,非常贊同——
是自媒體將薛之謙拉上了神壇,也是自媒體最終毀了他。
當初薛之謙最紅的時候,多少公號寫文章列舉他的成長故事,夸贊他的深情和努力,將他的逗逼和對待前任說成是真實和不計較。
之后又有多少公號自我打臉再次發文,批判他的虛偽,斷定他是渣男,發段子說他用小三的錢來養前妻,諷刺他的兩面三刀。
吃瓜群眾就是有這樣的特性:
你好的時候,那你哪兒哪兒都好,哪怕被爆出有了醫鬧,都說人家只是著急,換做你的家人生病你試試看?看你著急不?
你不好的時候,那你哪兒哪兒都不好,就算是同樣的事情,畫風突變,一個對身邊的護士醫生都不客氣的人,對家人肯定也好不到哪兒去。
好話也是你們說的,壞話也是你們說的。往往當初是誰把薛之謙拉到高位的,就還是那批人再次將他打入了地獄。
關于明星人設,吳曉波在一次授課教案中寫下這樣的話——
一種新的互聯網造星模式開始沖擊中國的娛樂經濟。
過往的明星的造路徑是“演藝產品——大眾媒體關注——話題營銷”的三部曲。
可是“鹿晗們”大大縮短了發酵的過程,先通過富有吸引力的外表和性格直接在社交網絡里聚集粉絲,激發粉絲扮演起偶像經營推廣者的角色,倒逼媒體與大眾關注。
簡單來說,以前明星走紅靠作品吸引粉絲,引起關注,但現在反了過來,先用人設聚攏粉絲,博取大流量,然后再推出作品。
時代不同了,造星的方式也發生變化,其實本無可厚非,這是時代特色,但我的心里有一種非常復雜的情緒,我覺得非常惋惜:
薛之謙本來是一個優質偶像,他可以安心創作、寫段子,成為萬人仰慕的明星,如果不是給自己加那么多人設,或許在出事之后大家的苛責就不會那么嚴重。
我也替鹿晗覺得遺憾,本來戀愛公開是一件美好而具有勇氣的事情,卻因為沒有滿足粉絲的期待和人設規劃,導致現在黑料頻出,大家各執一詞。
我們本來也都是善良的人,熱愛工作孝順父母,但我們要的很多,不僅要讓別人會唱歌,還要會做人要懂愛要自律要善良要體貼要寬容要完美,要更完美。
什么都想要,最終什么都得不到,甚至是全面崩塌。
這話對明星,對我們,對做自己,對面對別人,都很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