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寫多年前的西雙版納旅行,那是我第一次主題旅行,近日翻出相冊才打開記憶的大門。那是1990年,我隨廣東省湛江市青年攝影家組織的攝影創作采風團奔赴西雙版納參加潑水節活動,那里我在電臺做記者,同時也是一個癡迷攝影的發燒友。潑水節是傣族特有的民族傳統節日,包括云南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個傣族聚居地,還有周邊緬甸和泰國等國家的傣族地區。在潑水節里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時間是在傣歷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美麗的西雙版納向往已久,我們乘坐火車和汽車日夜兼程來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
游客以廣東人居多,當時國人物質生活水平都不高,相比之下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收入較高,由此成為旅游消費的主要人群。記得當時的物價很便宜,每樣菜不過一兩塊錢,一桌點10個菜十來塊錢可以吃得很好了。那趟旅行兩個星期我只花了幾百塊錢。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政府用正宗的傣家菜來招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和攝影家,炸蟲子炸青苔炸牛皮,這讓什么都能吃的廣東人也大開眼界。外國游客也不少,路上我們不定期認識一位英國油漆工人,一個穿著短褲拖鞋背包客,他告訴我們他每年去一個國家旅行,已去過十幾個國家。來到這里他也隨鄉入俗,也體驗一下水煙筒。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國云南省最南端,與老撾、緬甸山水相連,邊界線近千公里。“西雙”是傣語“12”的意思,“版納”是指比縣小一些的行政區域,“西雙版納”意為“十二個行政區”。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這里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于世,是中國的熱點旅游地區之一。我們的活動主要在自治州首府景洪,這個城市人口不過一萬多人口,但潑水節期間劇增到六萬多人。潑水節有許多很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如浴佛、丟包、賽龍舟、放高升、放孔明燈、沙雕等,還有邊境交易會。這也是攝影師、藝術家采風的最佳時節。看到精彩的內容,連老外都爬到樹上。不過,整個潑水節活動組織都能做到有條不紊,可能與當時沒有很多汽車而造成交通擁堵有關。
在各種活動中最有意思是丟包,在空地上青年男女面對面各站一排,誰看對方就把繡包扔給他或她,接到包的人如果也喜歡對方就會把包丟回他或她,如果不喜歡就會丟給別人。丟包是傣族青年自由戀愛的一種游戲社交方式,極具觀賞性。據說有一痊外地漢族男生十分羨慕,偷上換上傣族服裝加入,不過下來一說話就露餡了。潑水節,也是一個戀愛的節日。傣族姑娘天生麗質,加上緊身的傣族服裝顯得婀娜多姿。帥氣的黎老師一定是泡妞高手:小妹你把地址寫下來,回去我給你寄照片。
當然重頭戲是潑水,潑水分文潑和武潑兩種。文潑是拿著樹枝沾上水往你身上灑,同時說上幾句祝福的話。武潑則一盆水往對方身潑去,要的是一種痛快淋漓的快樂。潑水的地方是有安排的,但一大早咱們有個愛鬧的小子拿了一盤水往樓下的路人潑去,路人猝不及防被澆了一身濕,很狼狽但又不意思罵人,這可是吉祥之水呀。這小子一臉壞笑說,長那么大還沒有開心,作弄別人不會遭罪。一般來說老人、記者和警察是不能潑的,但狂歡的人往往會忘記。對面走來一群男女,一位傣族美女瞅著我胸前別的印有中傣兩種文字的記者證,一瓢水直潑過來,她看上俺了嗎?有的大膽的女孩還把警車的門拉開,也給辛苦值勤警察叔叔潑點吉祥的水。一個背著兩臺相機的老外攝影師被市民追著潑,怕相機淋壞,我也只能遠處匆匆拍了兩張就撒。外國女孩是最能玩的,剛開始還很嗨,但后來也被密不透風的水潑哭了。此刻的西雙版納,玩瘋了!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那時我正迷上攝影,但攝影設備很一般,只是一臺標準鏡頭的日本相機。意料之外的是同行一位朋友跟我同一牌子的相機壞了,于是我借用了他的200毫米長焦鏡。竊喜中以為可以大展拳腳。誰知,我看到一對傣族青年男女甜蜜的嗑著葵花籽,我迅速用長焦鏡頭抓拍下來,但由于沒有腳架虛焦了,很遺憾畫面不夠清晰。我更多的時候還是用標準鏡頭走近去拍攝,傣族姑娘都是天生的攝影模特,面對長槍短炮的圍攻,依然從容作本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