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帝都,為了孩子上學,在體制內茍且了近7年。為何說是茍且,是因為工作中一直使用的是陳舊的、重復的技術,而自己除了技術外,根本沒什么其他本事,加薪晉級基本上和我沒什么關系。平時最多的就是時間,但是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很多時候是在追劇、看小說中虛度了。
前年先生開始創業,自己迫于家庭經濟負擔,不得不破釜沉舟,離開體制。這個決定即是無奈之舉,也有主觀因素。覺得自己這樣再混上幾年就真的徹底的廢掉了,一輩子也就這么的過去了,心有不甘。
離開單位之前,內心極度恐懼面對外面的世界,當一份份簡歷石沉大海后,更是開始反復質疑自己的決定是否值得。雖然自己是IT行業技術出身,但是這幾年的荒廢,再加上現在的互聯網行業更新換代的快,自己原有的技術,早遠遠的被時代拋在了身后,跟不上社會的節奏。重新惡補目前流行的技術,決定求職方向,每天要看大量的招聘信息,回過頭修改自己的簡歷。記得當時正好過“十一”,從上午6:30到晚上11:30,7天安排滿滿的。這個過程真非常令人煎熬的,缺乏闖出去的底氣又不得不闖出去,好在自己堅持了下來。
終于有第一塊兒敲門磚,順利通過面試、入職。但是公司看中的是員工的行業經驗和前瞻性的技術,而這些恰恰是我這幾年所荒廢掉的。要生存就要滿足公司對你的期望,做不可代替的角色。但是作為大齡的,有孩子的、女技術,相當的不容易,其中的苦,不說大家也都知道。我想,社會中,在職的媽媽們應該是占大多數。我們一邊是家庭,一邊是不敢放棄的事業。也許你和我一樣不求事業上能夠風生水起,但也希望為家人貼磚加瓦。自己熬夜比不過剛畢業的年輕人,掌握知識的靈活度有些時候也比不上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單位時間的效率,將積累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并形成體系,融會貫通。逼著自己線上、線下不停的輸入,實踐中輸出。就這樣堅持了近一年,做出自己以前重來沒做過的東西,為公司解決大難題,同時將這件事情,做細做精了,沒想到一年后,自己會成為這一行業的專家。
這是自己從來沒有想到的,回過頭發現一個現象,你只要比普通人多那么一點堅持,丟掉思維的惰性,在行業里再深入思考那么一點點,你的成就可能就超過80%人。最近看了一期TED,說研究證明絕大多數成功人士的特征是:樂觀和韌性而不是IQ或者EQ。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樂觀可以解讀為不畏難,敢想、敢嘗試。其實有些事情有時候,真的是做了才知道,并沒有想象那樣遙不可及。另一個就是韌性,其實就是堅持啦。靜下來想想,從出生到現在,你有幾件事情做到了持之以恒?人人都追求進步,真正行動的人卻不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就越來越明顯了。
迷茫的時代,浮躁的你,我們何嘗不是在這樣一個時代的不確定中,一直尋找屬于自己的出口,豁出去鋌而走險了,不邁出去,困死在焦慮中。反正結局都是一樣的,還不如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