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四十七,數學課不是體育老師教的,我只是喜歡七。
1.記錄“時間開銷”辨別真忙,還是假忙?
是否有人同我有同樣的感覺:每天一早,從到坐到辦公室電腦開機起,手就一直在鍵盤上敲個不停,自以為自己好忙,做許多的事情。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是事實:只是假裝在很忙。
不信,可以嘗試一下這樣的動作:記錄下自己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做完后,用了多長時間。登錄微信、釘釘、QQ等社交網站需要10分鐘;打開各類網頁刷新等待需要10分鐘;看各種社交軟件上未讀新信息20分鐘;看看朋友圈20分鐘;處理上一天遺留的工作問題,對接關鍵人,用了20分鐘;提現,找關鍵人要驗證碼,用了30分鐘;不間斷在各類群里回復信息,同事在交流對話時,插個嘴回復一下,一個上午就過去了……
對工作有用的:處理上一天遺留的工作問題,對接關鍵人,用了20分鐘;提現,找關鍵人要驗證碼,用了30分鐘。最終會發現:這一天上午我的正事其實就那么一丟丟。
時間都耗在哪里呢?花在各類的網址和社群信息上了。
學著記錄我們自己的“時間開銷”,辨別真忙還是假忙。
告訴自己:以后不要再說我很忙,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出去玩。看看記錄的“時間開銷”就會知道“時間都去哪兒了”。
2.60天的英語學習計劃
A.為何選擇英語
源于自己的不甘心
我,在現任的崗位上,永遠也用不上英語。為何我就是要選擇英語為我突破的第一個點呢?
在剛開始找工作時,很多優秀的崗位一個標配就是英語要熟練,過六級;再社會上廣撒糧投遞簡歷是,一些好的機會也是用一個標配條件就是英語熟練,過六級。總感覺那個一種刺痛的打擊:無能。
曾經花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在英語的學習上,現在給我看一篇文章,沒有幾個單詞認識,沒有幾句能看懂。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打擊:曾經我待你如初念,如今你不愿與我再見。
曾經《新概念英語2》中的課文我能順溜得背出80%,現在卻一篇也記不住,遇見個老外,一個屁也放不出來,這是對曾經的付出無情的辜負。
簡單來說:我是不甘心,不承認自己的弱。
英語也沒有啥了不起的,我可以把它培養成自己常態的事情
自己賦予它更多的意義
一方面:提前為自己的小孩創造英語的環境
前些天,外出去商場,遇見一個35歲左右的女性帶著自己的4-5歲的小孩逛超市。這位媽媽穿著樸素,亞洲人的面孔,起初并沒有多吸引我。“honey, doyou like this kind of cake?” 這媽媽這樣問道。
“yes , l like it”這小男孩回答到。
這位母親轉過身問旁邊的服務人員:“這個蛋糕的保質期是多久”?一句標準的普通話。服務人員好像沒有聽見,這位母親的問話,小男孩就走到服務人員的跟前問:“阿姨,這個蛋糕保質期是多久呀?”從幼嫩的話語中能聽出,小男孩子的普通話也是很標準的。一分鐘后,這位母親接到一個電話,溝通時用的竟然是北方口音。
我發現了什么:一位來自東北的母親,用地道流利的英語,影響著自己的孩子。那么,她的孩子是從小生活在英語、普通話的環境中。起步就把很多小孩甩到了幾條街以外。(佩服和羨慕)
我曾經沒有享受過的語言環境,其實是可以賦予我小孩的。
另一方面:英語的普適性越來越強
普適性越來越強,不用我多說,這強的背后,就是對自身要求的提高。在北上廣深這類城市,不會幾句地道熟悉的英語,機會會少很多。英語是不少平臺的基礎。
B.計劃(40天的計劃,60天來完成)
我想達到的目標是:口語地道,發音標準,掌握語音的技巧,熟悉48個音標,看完《西雅圖夜未眠》、《廊橋遺夢》、《單身公寓》三部電影,能熟練到直接聽語音就能懂,無陌生單詞,每部電影能模仿出15句話。
詳細計劃:
1)每天學習6個音標,合計8天。至少分享2篇關于音標學習的文章在公眾號上;(發音標準的基礎,對自己的發音和聽力有很大幫助)
2)3天時間學習語音規則,玩轉爆破、連讀、弱讀等;(挺起來回很地道)
3)每8天看完一部電影,《西雅圖夜未眠》、《廊橋遺夢》、《單身公寓》,能熟練到直接聽語音就能懂,無陌生單詞,每部電影能模仿出15句話。
4)用7天背完一篇TED英語演講
能說能聽,就是60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