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前兩天,豆丁從幼兒園回來興沖沖的對我說:“媽媽,媽媽,端午節要給我買五彩絲線!”
我詫異的連連發問:五彩絲線是什么?為什么要買它?哪兒能買到?
因為在這之前,我對此一無所知。我甚至以為這又是什么節日的家庭親子手工作業。
豆丁很認真的給我解釋,老師告訴他這是端午節要戴在手上的,學校外面就能買到。
然而他并不能說的很清楚這其中的為什么。
孩子常常對“老師說”這件事異常的執著,山可崩,地可裂,老師的話不能動搖!這要是老師說的,就要矢志不移的去做。雖然沒有搞清這其中的為什么,豆丁仍然情緒高漲的要求我們幫忙尋找五彩絲線。
終于在端午節的前一天,豆爸在一個玩具店里發現了豆丁心心念念的寶貝!
被豆丁因心愿達成的快樂感染的豆爸也很高興,當場就要給豆丁系在手上。
玩具店的店員對豆爸的舉動很吃驚,問:“你們不知道怎么用五彩繩?!”
哦,原來豆丁口中的五彩絲線也叫五彩繩。
店員耐心的給豆爸一通解釋,兩人便興高采烈的回了家。
一進家門,豆丁什么都顧不上,對著我就是一番熱烈的“轟炸”:
“媽媽,媽媽,你知道嗎,爸爸給我買到五彩繩啦!阿姨說了,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戴上,戴的時候,你不能說話,我也不能說話,然后,端午節以后下第一場雨的時候隨手扔掉,讓雨水沖走就行了!”
說著,還一邊給我演示“隨手扔掉”的動作,“就這樣,走著走著,然后扔掉就可以了,知道了嗎,媽媽?”
“好,知道了,寶貝!”我被他快樂有趣的模樣逗樂。
豆丁沒有因為我的肯定回答而關上話匣子,而是電影《大話西游》里的唐僧上身,不停的叮囑我:“媽媽,你可要記住了,你給我戴的時候,一定不能說話哦!要不就不靈了!”
“可是,你還沒告訴我,端午節為什么要戴它啊?”
對于這個問題豆丁仍然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一溜煙的跑開玩去了。我的疑惑在和豆爸的聊天中才徹底解開。
原來,為小孩子系上五彩繩是一種端午的風俗,寓意驅災祈福。端午節后的第一場雨中扔掉讓雨水沖走,代表煩惱憂愁都隨雨水沖掉,接下來一年都會幸福安康。
我對這種含有象征意義的東西都感覺新奇,頗為喜歡。這個傳統,我竟不知!我想,這大概是北方的習俗吧?如此我這個南方人不知就情有可原了。但轉念一想,豆爸這個北方人竟也不知!那真該感謝豆丁的到來,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
我對于端午節所知的傳統印象,大概就只有----粽子和賽龍舟。
而關于粽子,對于吃粽子的印象總要大于包粽子的印象。這并不是因為吃貨本質大于不愛勞動的天性使然。
母親在做吃食方面并不擅長,而父親雖然承包做飯,但對包粽子這種“麻煩”的事情總是避之不及。我們家的端午節,最大的儀式感不是身邊家家戶戶都包粽子這件事情,而是,另一件當地人過年過節都要做的事情----拜土地和拜祖宗。
每當過節,當地人都要宰雞或者煮出一整塊肥瘦相宜的豬肉用籃子裝上,還要備上幾杯白酒和米飯,再帶上香火出發去往附近的土地祈求幸福。一路上遇到熟人,大家都熱情的打招呼,“還莫食?”“來我屋喀吃飯啊!”然后再回到家,搬出來桌子,把剛才的東西重新擺出來,手把著幾根香,嘴里絮絮叨叨著家里近來的情況和希望祖宗賜福。
這酒杯、飯碗和香的數量是有講究的,兒時的我并不很是在意這些細節,只覺得這一切很是熱鬧,很有意思。母親忙上忙下,我跟上跟下。
而當地的土地都是一些盤根錯節的大樹,有的甚至擁有百年樹齡。我的中學旁邊,就有一棵百年大榕樹,人們給它掛著五彩的綢布,它那發達的樹根前還有一個小小方方的石板做成的香案,上面落滿了燃盡的香灰,還有正裊裊升起的煙霧,靜靜的接收這人間的百千愿景。
等到大一點之后,我不再熱衷做母親的跟屁蟲,對這些習俗之事更多的懷嗤之以鼻的態度,迷信!
直到這個端午節前幾天,離家兩千多公里的我接到了母親的電話,說是端午節要來。而后,接二連三的接到母親的電話。
“要白辣椒,酸藠頭,酸檸檬嗎?”
“你要燒鴨嗎?我看看帶上點冰塊能不能帶過去。還有鹽焗雞,好像也不好帶啊!”
“我在買牛巴,真香哦,還要不要點魚干?什么?你們那有?你們那的怕是沒有家里的好吃哦!”
“我想在家里炸好扣肉給你帶去,又怕天太熱壞了,你姨媽說讓去她家再炸。啊,不用了?算了,天太熱,還是到你那再給你炸吧。”
“你們那有大米粉嗎?到你那了,我給你包粑粑吃。糯米粉有吧?給你包落水包。你去你們那超市賣大米的地方,問問人看有沒有。網上有?沒有的話我就從家里背去。我買了些葉子,給你包粽子。你們那也有?你們那的葉子沒有家里的大張,家里的好!”
......
母親恨不得把整個家鄉都帶過來!
聽到外婆要來的消息,豆丁表現得特別期盼。而豆爸則嚷嚷著繞著房子跑一圈,“哦,我媽來嘍,我媽要來嘍!”
豆丁趕緊給他爸糾正,“那不是你媽,那是媽媽的媽媽,你媽媽是奶奶!”
豆爸又佯裝挑釁的沖我,“咱媽來了以后,我要好好給媽數數你的罪狀,好好說說你平時都是怎么欺負我的。”
然后,我們仨咯咯咯的笑成一團。
終于到端午節,小家伙頭一天晚上就反復叮囑我要記得調鬧鐘,別忘記要在太陽出來之前給他戴上五彩繩。記得一定不要說話,媽媽!
早上,豆丁七點不到就睡眼惺忪的爬起,第一件事就是看他的手。
“咦?是誰給我系上的五彩繩?”小家伙很意外。
我和豆爸還處于迷迷糊糊的狀態,清醒后豆爸才神秘兮兮的告訴我:“你知道嗎?我鬧鐘調的五點,這家伙四點半就醒了!睜開一只眼看手呢在那,我趕緊起來給他戴上的!你還在那呼呼的......”
“小家伙這是有心事呀!”我咯咯咯的笑起來,豆爸也跟著咯咯咯的笑起來。
遺憾的是,端午節母親依然在家里忙里忙外的沒能出門,今天又是一通電話,“我在超市給你買東西,過完端午再去給你包粽子吧。”
豆丁早已忘掉外婆來過端午的事情,在家里跑來跑去的玩,嘴里反反復復念著幼兒園里學會的童謠:
端午節是端陽,門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這個端午,沒有粽子,也沒有龍舟,豆丁并不太在意童謠里的意義。只要爸爸媽媽在身邊,他說爸爸媽媽我想要個五彩繩,爸爸媽媽就高高興興的買給他,這大抵就是端午最大的意義吧?
在我兒時的年月,如果當地有端午戴五彩繩為孩子祈福的風俗,母親也一定會認認真真的在每年端午為我系上一根五彩繩,就像以往每次她虔誠的向神靈禱告的那樣為子女祈求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