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聽到一種說法,玫瑰就是月季,在花店買到的玫瑰,都是月季。
玫瑰大家都喜歡,中西情人節時,在地鐵里、在電梯間、在街上,都能看到捧著玫瑰花束的小伙小姑娘,小伙通常是一臉興奮,小姑娘或是驕傲或是嬌羞。
以前時間君對花沒什么研究,也沒太關注過玫瑰是不是月季,反正收到的玫瑰花不是銀行領的,就是物業發的。
北京的街上,月季常作為隔離綠化帶的主力,好幾個月常開不敗,粉的、黃的、紅的,有了月季的點綴,馬路生動起來。
前幾年時間君在奧林匹克公園附近上班時,每天路過國家會議中心南側,那有幾叢鮮艷的月季,迎送著來來往往的上班族,時間君一直喜歡拍花花草草,這是三年前拍的。
這次忽然關注起玫瑰和月季的問題,有兩個契機。
時間君在網上買花盆,獲贈了兩支花根,店家說是玫瑰。種下去一個多月,花根發芽了。
然后噌噌噌長成了這么高,很茂盛的樣子,不知何日能開花。
時間君所居住的小區3.5公里外,有個月季園,是泰達植物資源庫十二園中的一園,免費開放。
前段時間聽說月季花都盛開了,時間君帶著媽媽去逛,發現月季園大花小花都有,這是大花的顏色。
有些和印象中的月季一樣,有些漸變色的花,如果不是在月季園中,真不敢認是月季。
花叢也是各種形態都有,大花組成的花叢足有一人多高,時間君藏在里邊毫不費力。小花簇成的圓形花球精致許多,也有一人高。其他花叢,也足有半人高。?
徜徉在這樣的花海,香味撲鼻,心曠神怡,要不是要關門了被門衛大爺催,真不想走。
乍一看家中的玫瑰花根與月季園中的花形態很像,但是高度實在是相差太多,于是上網找可靠資料,看看究竟是玫瑰還是月季。
月季原產中國,據說最早在神農時代,就有觀賞月季的習慣,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但因為氣候原因,月季多在長江、淮河流域一帶栽培,北京因偏冷而較少種植。直到元明清三代,北京才開始慢慢出現月季種植的產業。
月季產業到了清代末年步入衰落,國力衰微、民不聊生。皇城里沒心思賞花,老百姓也沒錢養花。
與此相對,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緊接著工業革命,對賞花的需求日益上升,但他們的月季品種稀少,顏色單調,還僅春季開花。
18世紀末,歐洲人在廣州郊外“花地”發現了能四季開花的中國月季,大喜過望,通過東印度公司等機構把中國月季運往歐洲。
到了歐洲的中國月季,經過了園藝師們長達60年的研究、栽培、雜交后,1867年,帶有中國血統的“法蘭西玫瑰(La France)”誕生,它結合了中歐兩地月季的優點,顏色艷麗、香氣濃郁、四季開花,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現代月季。
歐洲從最一開始,就不分什么月季、玫瑰、薔薇,都叫“rose”,只有中國才分得這么細。中國有自己的原生玫瑰,花小、味香,用來做糕點、香料,玫瑰餅用的就是這種玫瑰。觀賞用的叫月季,而薔薇則是月季、玫瑰等薔薇科植物的統稱。
我國古代,玫瑰是一種寶石,后來才用來形容顏色類似于這種寶石的花。等到雜交的現代月季引進中國,看到“rose”這個詞,又想起來用玫瑰,覺得洋氣、好聽。
所以現在我們見到的玫瑰,都是現代月季。真要分辨月季、玫瑰和薔薇,大致可以從葉子、花朵、刺、香味、花期幾方面來觀察。
看葉子
區分月季和玫瑰,看花不如看葉。
月季是由3-5枚長卵狀的小葉組成的,葉子的前端比較尖,邊緣有鋸齒,兩面都無毛,比較光滑,富有光澤。
玫瑰的小葉子更多,它是由7-9枚小葉組成的,葉尖比較鈍一些,邊緣的鋸齒也比較鈍,葉面沒有光澤,背面稍有白粉及柔毛。
月季和玫瑰單看葉子的話,比較尖尖的亮亮的就是月季了。
這么看來,時間君家里的花,有7片葉子,應該是玫瑰。
看花朵
總的來說,月季花的花朵較大,顏色豐富,常見的有紅、黃、紫、粉、白和綠等色,每種顏色本身還有著深淺之分,用色彩斑斕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玫瑰花的花朵較小,顏色略少,常見的有紅色(紫紅、粉紅)和白色等。
看刺
月季的花莖上有的有刺,有些卻無刺,并且都無毛,它的刺一般都比較大,而且分布得比較松散,每節大致有三四個。
玫瑰花莖上的刺密密麻麻,刺比較小,也比較細一些。
聞香味
月季和玫瑰都有自己的香味,不過相比較來說,玫瑰的香味要比月季濃郁得多。
玫瑰一般是用來提煉香精的,它的香氣自然是濃郁的,使人沉醉,所以才有“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而月季的花香則是淡淡的。
看花期
從花期來判斷月季還是玫瑰也是一種方法。月季也叫月月紅、月季花、長春花,如果養護得當,月季花季季都會開花,開花不敗。
但是玫瑰一般只在夏季開一次花,花期是比較短的。
還查到,薔薇屬于藤本植物,容易爬藤,植株比較大。春天的時候,馬路邊的花墻,大多數是薔薇。
薔薇是一季花,也就是說,一年只開一次。花瓣小、數量多,顯得非常熱情。
所以月季園里的花朵,是月季、玫瑰、薔薇都在。
月季漂洋過海去了歐洲,又不辭辛苦回到中國,形成了玫瑰和月季這對姊妹花。
月季、玫瑰的花語大同小異,代表愛情和愛的思念。
愛情有時只是一場美麗的夢,再艷麗的花終歸會凋謝。
然而人們對美好事物、對真摯感情的向往,古往今來,永不凋零。
(配樂版閱讀請移步微信公眾號:一點五倍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