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到一句話:“問題是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
這句話瞬間觸動我心弦,引發了我對讀書的思考。
因為我最近制定的年目標中,有一項是一年讀200本書。
雖然我寫了,但我實際上還意識不到這么做的意義,對這件事的積極度也大打折扣,甚至感受到超乎尋常的壓力。
今年一年,我也不過看了20本書而已。
這一思考,我發現了我的一個重大失誤!
當讀書變得越來越功利化,再加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宣揚讀書的好處,好像進入了一個全民閱讀的時代。依靠讀書發家致富的人越來越多,也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條道路的可行性,很多人就也跟著走上了這條路。
我也不例外。雖然我一直喜歡看書,但看的都是言情小說。雖然我也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但每次翻開書本不到5分鐘,我就因為不感興趣或者不理解就放棄了,從此再也沒有打開。
今天,我找到我的原因了。因為我忽略了一個最最基本的點:讀書不是為了那些好處去讀,而是因為自己感興趣才讀。
這個感興趣是因為對事物的好奇心產生了疑問,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所以就能獲取到新知,順便還能提升理解能力,進而獲得別的收益。
而帶著興趣和問題讀書事實上才是最高效的閱讀方式。
我此前一直覺得讀書讀了就行,反正肯定會有我不知道的東西,我只要隨便知道一星半點就行。所以書單也是隨便列的,買書也是隨便買的。自然而然書也是看著看著就看不下去了。
但其實這實在是太偷懶了。這個偷懶不僅對書不負責任,也是對我自己時間的不負責任。
你隨便,書也會隨便;你認真,它也會認真。
接著,我把這段話發給了朋友看,也是希望能對別人有用,還頗有點洋洋得意的味道。
沒想到的是,朋友的一席話又讓我對讀書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她說:我的理解是不同的階段選擇不一樣,如果在沒有經濟壓力,比如上學階段,或者相對有一定經濟基礎不為生計奔波,這個時候,讀無用書的比例應該更大,更注重自我精神層面的追求;而如果是在原始積累換取物質價值的階段,則在想清楚自己發展方向后,多讀一些有用的書,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來的更加務實些,畢竟很多精神層面的需求是要有一定物質來保障的。不過不管怎么說,讀什么書要么不讀,要么就認真讀,要對自己的時間負責,這個總歸沒有錯。
是呀,我能得出自己的結論正是因為我處于探索階段,這個階段我對讀書的目的其實就是發現興趣,能對某個領域產生好奇心,方向自然也就能找到了。
而有用的書的作用也毋庸置疑,至少在磨練技能方面是少不了的。
所以,你認為讀書,讀的到底是興趣還是目的呢?
歡迎留言探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