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優秀的寫作者必然也是一個優秀的閱讀者。因為學習寫作的需要,我從去年開始重新拾起了書本。我給自己訂立的讀書小目標非常卑微——不是一年讀上百本書,而是只要今年比去年讀得多,明年比今年讀得多,年年都有進步就足矣。
2020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已經讀完了39本書。這個數字比起讀書博主的閱讀量來顯得微不足道,但卻已經超過我去年讀書量的兩倍還多。對于自己的進步,我很滿意。
一個人抱著目的去讀書,就如同帶著問題去做閱讀理解,常常可以讀出從前體悟不到的深意。“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人誠不欺我。
以下是我今年所讀的書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幾本書。其中有的書我并不喜歡,但書沒有好壞之分,凡是能引發讀者正面思考或者警醒的書都可算作好書,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書都是好書。
1. 李繼宏譯注版《傲慢與偏見》:原來書還可以這么讀!
《傲慢與偏見》應該無人不曉吧?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從《書蟲》版到英文原版,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的愛情故事令我百讀不厭。李繼宏老師是我最喜歡的譯者之一,我最喜歡的譯者歷時3年翻譯的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我怎么可以不買單呢?
為什么要讀李繼宏翻譯的書呢?易中天曾這樣解釋:“不僅因為譯筆,更因為導讀和注釋。它們帶來的意外驚喜和收獲,是其他譯本無法替代的。”正是李繼宏老師詳實的譯注讓我對《傲慢與偏見》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也更加喜愛這本書了。
比如簡·奧斯汀在書中其實采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來側面刻畫人物,但不了解18世紀末英國社會民生的讀者是不可能留意到這些細節的,也就無法體會到作者寫作手法的高明。通過李繼宏老師的注解,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一盤黃瓜沙拉就將妹妹莉迪亞的虛偽和自私暴露無遺;幾棵橡樹就足以彰顯達西先生顯赫的家庭背景;一件襯裙就暗示了伊麗莎白家境普通,著裝土氣……
李銀河評價李繼宏的翻譯是"研究式"的。李老師像做學問一樣去研究作者和作品,再將自己探究的成果以詳細注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引導著讀者去把書讀懂、讀透,令我不由感嘆:原來書還可以這樣讀啊!但轉念一想,書不就應該這樣讀嗎?
2. 《蔡瀾尋味世界》、《魚翅與花椒》和《有風吹過廚房》:"吃",也可以寫出不同風格
我嘴饞,對一切寫"吃"的書都感興趣。今年一共讀了三位作家寫的有關"吃"的書:蔡瀾的《尋味》系列,扶霞的《魚翅與花椒》,以及食家飯的《有風吹過廚房》。同樣寫"吃",三位作家寫出了不一樣的風格。
蔡瀾的文筆是三位作家中最簡單直白的一個,不屑于任何敘事技巧,像寫日記一樣把“吃”寫給讀者看,這也恰恰成了他的寫作風格,以至于他筆下的“吃”,即便是奢侈的珍饈美饌,也像是在簡單粗暴地刺激著讀者的味蕾。
食家飯的文字舒緩、細膩,把“吃”的色與香描繪得淋漓盡致,字里行間透露出江浙人對吃的講究,以及一個文人在吃上的小矯情。
扶霞將吃寫成了一部紀實文學,她的文字也是我在這三位作家之中最喜歡的:平實不乏文學性,樸素又含真感情。從她的描寫中,我能夠深切體會到她對"吃"是發自肺腑的、不分貴賤地熱愛。
忘記是誰說過,作家的人生經驗決定了他的寫作風格,讀過這三位作家關于“吃”的文字后,我深以為然。蔡瀾家境優渥,吃穿住行都講究“最好”,他的文字更像一種炫耀,隱隱透著得意之色;食家飯出身上海小康之家,因而他寫出的吃食,哪怕是一味鹽水花生,都掩蓋不住精致,是小資生活的體現;扶霞作為一位外國人,卻愿意挽起褲角,深入中國百姓生活,毫無英國小姐的嬌氣,所以她的文字才顯得如此親切、接地氣。由此看來,寫作者不必刻意尋找寫作風格,認真生活,認真寫字,寫著寫著,就寫出了風格。
3. 《葉思芬說金瓶梅》:文學經典好在哪兒?
《金瓶梅》的盛名早有耳聞,但一直都沒有勇氣去讀,因為我怕我道行不夠,讀了半天只看了個熱鬧,讀不出半點兒好來。所幸我喜歡讀名著解讀類的書籍,可以通過名家名師的眼睛去了解經典何以稱之為“經典”。
葉思芬畢業于臺灣大學,獲中國藝術史碩士學位,常年講授《紅樓夢》、《金瓶梅》等課程,《葉思芬說金瓶梅》即脫胎于她《世道人心話金瓶》的講座。
一般讀者如我,可能以為《金瓶梅》是“淫穢讀物”,一本“淫穢讀物”能好在哪里?葉思芬老師告訴讀者,《金瓶梅》實際上是一本世情書,作者通過描寫西門慶一家的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和柴米油鹽,展現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風貌,是“研究明朝中晚期的第一手資料”。
《金瓶梅》的經典不僅體現在它的研究價值上,還體現在它的文學造詣上。以人物塑造為例,書中沒有“瑪麗蘇”式的女主,也沒有十惡不赦的惡人,有的只是些活生生、有血有肉、可恨可憐,如你我一樣有著貪嗔嬌癡的普通人。因此,葉思芬老師說《金瓶梅》寫盡了“世道與人心”,并建議讀者懷著憐憫之心去看待書中的人物,因為對他們慈悲其實就是對自己慈悲。
讀經典的意義在于知其為何好,好在哪里,然后才能學以致用,向經典致敬。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讀懂經典,所以我們需要別人把書揉碎了再講給我們聽。正如葉思芬老師在書所說,“有時候我們不知道一篇文字好在哪里,經人指點,再回味一下,找出關鍵的動詞,這才恍然大悟。”
4. 《美國眾神》:當你的才華支撐不了你的野心
《美國眾神》是英國作家尼爾·蓋曼的代表作,曾榮獲2002年的星云獎和雨果獎。尼爾·蓋曼本人被譽為新一代幻想文學的代表,號稱歐美文壇近十年來崛起的最耀眼的明星。
我是被故事的設定所吸引的:來自歐洲各國的舊神與美國本土新崛起的汽車、飛機、高速公路等新神之間在美國發生的一場權力斗爭。可惜的是,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心底只冒出四個字:沒有看懂。
柏邦妮評價這本書是“向一個野心發起的努力”,作者在自述中也承認自己“膽大妄為”,試圖通過美國神話傳說、宗教,探討美國精神,探討美國何以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種精神。這是一個多么宏大的命題啊!我想可能正是因為尼爾·蓋曼的野心太過龐大,想探討的問題太多,想要傳達的信息太雜,才會導致他說了很多,結果什么也沒有說清楚,草草收尾。
這不禁讓我想起寫作老師的提醒:要寫自己熟悉的、擅長的領域。一個作者是無法掌控自身經驗以外的題材的,寫作大師也不例外。如果作者非要試圖探討一個自己都不能說清的主題,那么結果只能是令讀者也感到云山霧繞。
當然,我并不是說這本書不好,它能獲得評審和媒體的肯定就足以說明它是一本好書。我的看不懂可能來自于文化差異,來自于我不習慣公路小說的敘事和主人公絮絮叨叨的心理活動,以及我的淺薄。
5. 《離婚女人安小雅》:共鳴,是一個很玄的東西
這是我今年看的第38本書——趙永武的短篇小說集,出版于2009年。我對趙永武不了解,只是無意中看到這本書。書的簡介是這樣介紹趙永武的小說的,“寫一般小說家不敢寫不愿寫之日常,于大時代的小故事中時有精辟見解。”我卻不甚喜歡這本書,因為大部分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教我喜歡不起來。
作者講述的是看似普通人的故事。之所以說“看似”,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方式并不普通,特別是《離婚女人安小雅》中的安小雅和《失火的伊甸園》中的安琴,她們的行為都令我感到匪夷所思,更談不上同情她們的遭遇了。
作者筆下的人物好像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關注自己的內心,因此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是通過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完成的,讀得多了,難免覺得乏味。另外,某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所傳遞出的價值觀也是我不能認同的,因而更難沉浸到故事中去。簡而言之,趙永武雖然是在寫普通人的日常之事,但對于我來說似乎缺了點兒煙火氣,少了些普遍性,很難引起我的共情。沒有共情,自然不能產生共鳴。
如此看來,"共鳴"這件事很玄幻,它和寫作者的寫作水平無關,完全取決于讀者的心境和經歷是否恰好和作者的文字合拍。某些讀者覺得無感的作品,也可能引起其他讀者的共鳴。寫作者不可能讓人人滿意,因此大可不必刻意追求共鳴感;而讀者也不必為了無法欣賞某個大作家的作品自責。
以上就是我2020年讀書的心得體會。今年秋天的時候,我終于鼓起勇氣開始了寫作,試圖通過讀書和寫字找到內心的平靜。
讀的書越多,越知自己淺薄;寫的文越多,越對文字心懷敬畏。如果非要給2021年立一個小目標,我希望明年此時我依然能夠心態平和地讀書、寫字。讀更多的書,寫更多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