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游山玩水90后向我提問的一個關于如何長期保持高質量文章輸出問題。
首先我不覺得自己有長期保持高質量的文章輸出,我覺得我的表現應該用這樣表達:
我有長期保持高頻率的文章輸出習慣,最近七八年,我每年有寫出10~20篇有一定影響力的原創文章。
這樣一句話里面我想已經表達了寫出高質量文章的三個密碼。
第一個密碼不是多寫,而是確定寫作的質量標準。
很多人以為要寫出好文章就得多寫多練,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多寫多練并不是寫出好文章的充分條件。
這就好比普通人堅持跑步,每天慢跑10公里,是很厲害,但能因此堅持20年就成為一名跑完馬拉松的人?我還不說他去做馬拉松運動員呢。
量變并不一定引起質變,是有條件的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很多人堅持寫作,堅持輸出,你可以更多理解為他通過寫作自我減壓,他通過寫作自我暗示自己在成長的路上,但無論如何,他并沒有對寫作進行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第一條就得確定你練習要達到的目標。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運動天賦,準備做一個運動員?
教練一定會問你:
要不要做個評測看看你適合哪種類型的運動?你需要先在多長的時間里面達到一個怎樣的水平以確保進入下一輪競爭?你對標的對手是誰?你每天要保持多少時間多高強度的練習?為了確保你的訓練質量你是否要定期參加一些對抗賽刺激?
同樣,如果你準備訓練自己的寫作水平,一定也要像一個教練一樣問自己:
你寫哪個方向?準備用怎樣的類型寫作?對標的高手是誰?你計劃通過多少篇的練習達到何種水平的輸出質量?達到怎樣輸出質量的文章你才對外分享?
一切只談初心不談標準的成長都是自欺欺人。
第二個密碼依然不是多寫,而是多看。
想好寫什么文章,可以先寫,也可以看別人怎樣寫再模仿寫,都可以。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多看。
比方說我準備寫影評了,首先會自己想想怎樣寫,好選一個不同的點切入。然后我帶著構思就會翻別人寫的影評,看看別人的立意,切入點,選圖,聯系的案例,還有金句,包括整體的框架,對比后會發現不足,然后就知道改進的方向。
要做這種有意識的對比式的看,而不是僅僅滿足于我今天瀏覽了多少篇文章,這是很膚淺的閱讀。
看完你要能說出一篇文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要能看出你和作者在閱讀面,閱歷面上的差距在哪里。
這樣的看才能幫助自己找到差距,進而通過有追趕目標的寫作提升自己的寫作質量。
但是很多人的寫作太容易陷入抒發自己的情緒,把自己的感悟想一口氣寫出來,很過癮,很解氣,但是作為一個普通寫作者,我個人覺得是需要和自己的文字保持一點距離。
你這樣才能在寫作過程中思考,這種質量的文字能發出來嗎?有沒有一句話讓大家看完覺得還是能看的,不至于因此覺得我在注水,沒有誠意?我和高手的差距有沒有通過這次寫作有所縮短?
多看還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要看真正的好文字,看真正優秀寫作者的文字,反正我不是,我這個水平只能算碼字。
第二要看不同類型的寫作者的好文字,避免形成寫作路徑的依賴,廣義的多看也包括看電影聽音樂,一切藝術中都可以激發寫作的靈感。
這也是多看的另外一個價值,幫助自己找到寫作靈感,打開寫作思路。
第三個密碼依然不是多寫,而是多想。
自從前幾年流行自媒體,最近兩年高喊內容創業,越來越多的人拿起了筆,仿佛自己也握住了一塊閃閃發光的金磚。
堅持日更100天,不知不覺寫作10萬字,再不小心也拿了一個簡書或者微信原創認證,感覺都要上天了。
寫作遇到瓶頸,趕緊去報幾個寫作班,長進還是有的,就是標題黨一個比一個厲害,但問題是內容創業,拼的是內容,不是你在堅持日更。
好的內容要來自你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度的思考,有邏輯的思考,思考完成后最好不僅僅指出本質的問題,還要提供合適的方法。
一個晚上就能寫出來的干貨,如果不是因為你過去有足夠的積累,只怕不是因為看了幾本書有點感悟,把書中的觀點加上自己的故事就變成了文章,就是拼湊一些觀點變成你不得不知道的5件事一類的標題黨。
這些都不是深度思考,所謂深度思考,首先要你對基礎的概念做明確的定義。
比如回到我們今天的問題,我倒是要問大家,什么是寫作?什么是有質量的寫作?什么是長期保持有質量的寫作?
你要真能把最簡單不過的概念搞清楚,很多話題你已經能寫過大部分人了。更不要說每當你提出一個觀點,你主動去質疑,進而引發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比方說,大部分人都建議多寫,我今天的文章就用三個建議告訴你,多寫未必有用。堅持日更100天的比比皆是,沒有十萬也有一萬,有幾個人寫出來了呢?
好吧,今天聊到這里,對你有啟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