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兒是哪兒?肯定是西安及周邊地區啊!為什么這么說?先看下面的這兩圖。
這還只是西漢和唐朝的,還有秦朝的、隋朝的、西周的……西安可是十三朝古都呢(學術界從十朝到十七朝說法不一)。統計數據是陜西境內有70多座皇陵。所以,說“西安的黃土埋皇帝”絕對名副其實。
今兒,咱不說詮釋浪漫的華清池,也不說馳名中外的兵馬俑,只想說說西安的那些皇陵,聊一聊皇陵背后的那些故事。
先說乾陵。
乾陵位于咸陽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距離西安80多公里),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兩個帝王合葬墓,也是唯一的未被盜掘的唐帝陵。
傳說,唐高宗病逝后,武則天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建造帝陵。很快,這個任務就落到了星相家袁天罡和宮里專掌陰陽和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頭上。
袁天罡接旨后來到關中,半夜子時出來觀看天象,只見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恰好與北斗相交。袁天罡認定是塊寶地。
再說李淳風。在一天正午艷陽高照之時,看見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組奇怪的石山: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婦裸睡在藍天白云之下。李淳風大為吃驚,于是也將此地定為皇陵首選。
武則天聽二人說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下令立即開工,很快就將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自己死后也葬于乾陵。
當然,上面只是傳說。傳說也不止這一個版本。也有說袁天罡是堅決反對選址梁山的,理由是“主陛下必為金格之人所控”。是歷史驗證了袁天罡的預言還是后人依據歷史演繹了這段傳奇?這可能永遠都是個謎!
其實,別說風水師,就我們普通人,只要走進這片區域,從幾公里外看到“三峰”開始,都會覺得那兒真的是一塊“風水寶地”: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巖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千米,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乾陵即位于北峰,是“因山為陵”的模式。南面兩峰稍低,遠眺,不由得驚訝于天地的造化:對稱的雙峰宛如雙胞胎,且與北峰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這就為北峰構建了一個聳立的天然門戶,磅礴威嚴,皇家陵園的氣勢噴薄而出。
車子是可以直接開進陵區的。從兩峰之間駛過,下車,走上寬闊的“神道”,遙望神道盡頭的陵宮,不由得感慨:“大唐盛世”!無處不“盛”!。
乾陵的游客中很多人都是沖著無字碑去的(我親耳聽見身旁的一位男游客這么說:我就沖著這無字碑來的)。一代女皇的傳奇人生演繹了無數個傳奇故事,連死后的這塊沒有刻一個字的石碑都像謎一樣吸引著無數的后人。
關于無字碑的猜測太多太多,什么“德大說”“自知之明說”“贖罪說”“未及說”等等。之前我最相信“遺言說”:武則天臨終前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后人評說。寥寥十字背后是怎樣的胸襟與氣魄!又是怎樣的灑脫與豁達!瞬間讓那些洋洋數千字的歌功頌德文字黯然失色。
是的,好與壞,真與假,造福萬代還是坑害一方,何必自己標榜,后人自有評說。不知道現實中那些極盡能事瞎話連篇標榜自己的“官兒”來到這兒時是不是會臉紅,會羞恥!
無字碑旁的解說牌上注明無字碑為唐中宗李顯所立。這與原先心中固有的認識雖然相悖,但是我卻很是理解,并瞬間聯想開去給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
武則天在位時,把自己的幾個兒子可折騰得夠嗆,殺的殺,貶的貶,流放的流放。后來繼位的唐中宗李顯也是幾經生死,立了廢,廢了立,其長子李重潤(懿德太子)也是被武則天所殺。對這樣一位母親,李顯心中是敬還是怨?是愛還是恨?對他來說,武則天的碑文怎么寫還真是個難事——歌功頌德?恐怕打心底極不情愿!就算他愿意,那個時代也不愿意,估計就連稱謂都很為難,是稱“先帝”呢,還是稱“太后”?指責母親的不是更不可能,百善孝為先呢,一個皇帝不能在天下人面前不孝不善。所以,中宗只能選擇“什么也不說”,也算是“留待后人評說”吧。不過這是被動的,與武則天的“啥也不說”相比,是一種無奈、是不得已。我倒覺得也算是個智慧之舉、高明之舉!
后來游覽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所見所聞讓我越發覺得自己的這一番聯想還是很有道理的。
當然,上面這些只是觸景而思,純屬天馬行空、想哪兒是哪兒。但是能肯定的是,只要站在無字碑前,你就會情不自禁地去揭開那段歷史,去回望墓主的人生經歷,就會撩起一圈圈思緒的漣漪,不管是感慨還是嘆息,都不妄此行。
乾陵的故事太多太多!六十一藩臣石像為什么沒有頭?神道旁的石雕又包含哪些傳說?這些,留待朋友們親自去找尋嘍!(未完待續)
(照片為手機拍攝,效果一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