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細節:如何輕松影響他人》
書中改個名字,改變一切這個細節,用調查數據來進行論證,文中是以西方視角英文字母方面統計的,咋看起來不太適合國內情況。其實在咱們國內也是有類似存在的,比如說大家交朋友從你貴姓開始,如果同姓,拉近乎時會說,同姓間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下子就拉近了關系;或者與朋友討論歷史上的精英人物時,往往更喜歡自己姓氏的偉人;有的家族有族譜記錄,而到了鄰里同姓間也是會親近很多的。藝人有的改名后會火,有的不改名也會火;有的起大俗好生養,有的起大雅有書香,有的走偏鋒搞個性。。。
給予別人,就像你希望別人給予你那樣。
這個理論相信大多人都有想過。就如乘車讓座一樣,不僅僅是美德,其實大家讓座的目的就是希望將來自己坐車有需要時也會被人讓座位。同事朋友間的幫助,也是基于此才能長久,有句詞叫:你把朋友的事當自己的事看,朋友才會把你的事當事看。
如何獲得幫助
答案是……盡管開口!這個呢,我是贊同的。就像外出問路,張口問一問省很多事,當然現在在城市直接導航就行了。同事間尋求幫助,只有開口問了才知道別人是否告訴你,是否能解決你的困惑,你不說是沒人知道你需要幫助的。說點題外的,同事間在開口求助難題之前還要做好有偷師的準備,想想這件事以后自己遇到時能否處理,能否觸類旁通。如果只是想通過別人幫助而省事,下次遇到再求人,那你最終失去了一次學習的機會。
“記錄錯誤的價值”,迅速解決問題
想起上學期間,老師讓整理錯題本,當時覺得非常認同老師的話:水平相當的人,更重要的是減少錯誤,誰出錯更少,而不是事后說,這個我會做就是粗心。當時也只局限于此,沒有想到查理·芒格能用的更廣,把時間花在了辨認并避免他人做出的、導致商業失敗的愚蠢決策上。而在生活上、工作上很實用。與其爭論問題是誰的責任,不如先著手解決問題,事后避免此類事件重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讀到這本書時,想起之前讀過的一本書。有一句心得,我認為也屬于細節,尤其是中國傳統流傳下來的細節。再次復述一下:在企業中用他人做“鏡子”來檢視自己的行為,堅守“己(眾)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已所不欲是從個人角度出發;而眾所不欲即可從個人角度看,也可以從團隊管理者角度看。
當然書中還有很多個細節講述,我想需要個人經歷類似場景時才可驗證這個細則是否適用于你。
最后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做結束。
比方說,在影響他人的時候,是不是可以能用上多少,就用上多少,好進一步增強自己的說服力呢?回答是確定的:不可以。你在修理家里的某個東西時,絕對不會把工具箱里的工具全都逐個用一遍吧。
2018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