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不是你的style
畢業時去辦公室辦理手續,簽字確認的時候,前面一個人的名字在我的名字的下面,我很好奇,就問:你是1班的么?是啊!我怎么沒見過你呢?我見過你,你是xxx,好吧。回去的時候遇到班長,說起了這個事兒:
我:班長,那個xxx是咱班的哈?
班長說:是啊,是咱班的,你不知道?
我:今天才知道,原來咱班還有這么帥的男生。
班長:這樣真不是你的style
我:?我是什么style
班長:不知道,反正不是現在這樣?
好吧,說起帥哥,一直不是我的style,還記得第一次說帥哥這個詞,室友說:哎呦呦,vivi這么內向的人也會說帥哥了哦。
2、改變避免再次成為劣勢
在同學的眼里,我是個很內向的人,在本來就為數不多的朋友眼里,我也是個不愛說話的人,我親媽說,聽我說話就感覺我很緊張(其實我沒有緊張),有次和同事聊天,同事說:你很緊張么?我說沒有啊,他說看你很緊張的樣子(我真沒有緊張,只是在思考如何回應他)
這樣的人,在職場中是很不占優勢的,或者說很吃虧,自己不善于表達自己,別人怎么會了解你呢?在面試中吃過虧的我,決定有意識地鍛煉自己,不說能不能成為優勢,起碼不能是自己的劣勢:
逛街時跟導購交流,試衣服時傾聽他們的意見(還真買著過自己特別喜歡的衣服);
以前逛街出了一家店之后就不好意思再進去了,哪怕有自己相對滿意的衣服,后來逼著自己回去,哪怕不買,也要把這個膽怯的毛病給改掉;
以前開會發言能避則避,因為知道自己會緊張,聲音發顫,吃過虧之后,逼著自己說,哪怕很短也比逃避強;
為了某個面試,和未曾蒙面的網友答題,開始時有點敷衍的態度,網友很嚴肅的指出來,說你要是這樣的態度,這次面試還過不了!自己也知道態度不對勁,立馬改正。。。最終,面試勉強通過;
最近一年開會的頻率很高,經常需要讀材料,一開始讀的時候還是緊張,次數多了也就好很多,至少自己心里不會太怵。。。
3、原來還是內向,也不全是壞處
我以為經過自己刻意改正,會變得外向,但是現實很快證實自己判斷失誤:
這周一周二和同事L去北戴河游玩,同事的同學S幫忙預定的房間,L和S也是有幾年沒見面了,見面之后聊了很多,我作為一個“外人”自然參與得少,其實有共同話題可以探討的,比如專業,比如工作,但是沒有太多的主動參與,倒是很認真地聽了他們倆的談話,對S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判斷,在一些少有的參與話題里,這些了解的判斷得到證實,L有點驚訝:你看人還是蠻準的。
晚上回住處的時候都快11點了,L和我一個手機沒電了,一個沒有流量,悲催的是,認不到回去的路了,問了幾個人,發現有矛盾的地方,就比較迷茫了,于是又問了一個巡邏的警察叔叔,得知我們的情況之后,警察叔叔也要巡邏,就說要帶著我們走一段路,我高興得跳起來。在路上,也是L和警察叔叔聊得多,而我又是基本沒有話題,只有傾聽的份兒,其時對警察叔叔印象挺好的,也特別感謝人家好心相送,自己都想好感謝的詞兒了:沒想到警察叔叔不僅長的又高又帥,人還特別好,謝謝您啦。但是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只是最后說了聲謝謝。到現在還后悔的不行,真的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