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跟好友聚會,聊起最近熱播的《虎嘯龍吟》,大家紛紛感慨:
想知道成功的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那就是活得長!等死了夏侯尚、等死了曹休、等死曹真死了;最后還得熬死個諸葛亮……成功的秘訣就是……活久見!
好友感慨:像司馬懿這樣的有才之人晉升之路都走得如此艱難,韜光養晦、隱忍蟄伏尚且不夠,還得“活的久?”
為什么工作能力那么強,升職的卻獨獨不是我?
答案,就找這本剛剛出爐的新書中:
作為管理者的條件一:擅長語言表達。
你一個人做的好有什么用,你帶領團隊做得好,才是公司對合格管理者的要求。
以前日本很多公司都提拔“能干的”員工做管理者。但是杰出的運動員未必能成為出色的教練。
因為“能干的人”的行為,很多時候都是無意識中完成的。
這讓我想起剛入職場的我提問部門領導老P:為什么你每次匯報都能抓住甲方的痛點,獲取足夠的關注力?
“我就是好好準備了而已啊!你認真做,也行的!”
我扶額~~~扎心啊老鐵,這種看似誠懇的回答實際上根本明確的結論啊,對我一點幫助都沒有。
作為管理者的條件二:抓住工作中能取得結果的有益的行為。
能取得結果的有益的行為,讀起來繞口,簡單來說就是對完成工作目標最有效的做法。
行為科學中有一條“MORS法則(具體性原則)”對行為做了明確的定義:
M=Measured (可計量)
O=Observable(可觀察)
R=Reliable(可信賴)
S=Specific(明確化)
同時具備上述四個要素才能稱為“行為”。而抓住工作中能取得結果的有益的行為必須滿足這四條。
回看我請教老P的如何做好方案匯報的問題。首先應對做好方案匯報這一行為進行明確,應該分解為:
可計量的——匯報內容數據清晰、內容準確,理論調研資料等依據充足。
可觀察的——甲方能夠快速抓住匯報內容核心。即使是第一次聽匯報的旁觀者也能很快抓住重點。
可信賴的——匯報表達無歧義,評判結果相同。
明確化的——匯報有結果,明確解決了哪些問題或通過了哪些方案。
作為管理者,應該明確有益的行為是什么,進而約束團隊重復這一行為。這樣才能帶領這個團隊有效完成工作目標,讓員工變得能干,使公司獲得效益、發展,讓公司經營的更好,同時給予員工回報,讓員工幸福。
作為管理者的條件三:行為分解并傳達
將“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的理由”通過行為分解找出來,并傳達給其他員工,這也是管理者的職責。
如果經營者(掌握公司發展方向的高層的領導)想把自己的理念及計劃傳達給員工,就要安排能夠把能干的人的行為進行分解,而且擅長于洋表達的人才做管理者。
很多主管都沉迷于事必躬親不能自拔,每一件的細節都要知道,這說好聽叫親力親為,說難聽就是控制狂,老媽子式的管理者只會在忙碌中積累自己的成就感而在無形中慣壞了自己的團隊成員。公司對管理者的期望是教更多人像你一樣能夠不斷重復能取得結果的有益的行為,進而完成工作目標。可見:
管理者不是來做事的,而是教人做事的。
這種情況不只適用于成熟的大型企業,更適用于一些成長型企業,因為他們沒有完善的員工行為培訓管理體制,急需有能力的管理者來教授和鍛煉隊伍。
應該從哪一步開始?
需要多少時間?
頻率是多少?
目標值應該定為多少?
“行為分解”聽起來也許很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詳細指出“先做什么,在做什么”的行為步驟。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把大象裝冰箱的段子。
想升職嗎?
先把出師表背上100遍!!!
錯了,錯了,先滿足這三個條件吧!
他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