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選擇,我希望每一天語文課都是自由的,讓思想自由飛翔。今天,春花老師的課堂——《巨人的花園》沒有傳統語文課的束縛,帶著我們在語言文字中自由的徜徉了一番。
用指定的詞語結合課文內容來說句子,同樣的詞語學生們進行了不同的闡釋,每一種表達都是一個思維的火花,值得我們珍視。
表演的環節,老師沒用過多的分析來局限思維,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表達演繹對語言的理解,自由的空氣彌漫了整個教室,我覺得如果這里老師能先來一個示范呈現,孩子們的思維甚至可以飛起來。
用一個詞語來描述巨人的心情,和接下來用不同的形狀和顏色來畫出巨人的心情,這兩個環節,孩子們都說畫畫的很好,生動而不雷同的詞語,各種讓你意想不到的畫面和色彩,讓你覺得,原來,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是如此的精彩,完全不是我們老師眼里想象的孩子們應該有的樣子。每一個詞語,每一幅畫面,都有一個孩子的故事。
這不得不讓我感覺教學當中更應該多關注孩子們的內心。
在課后的討論階段,我得知春花老師還有一個環節想要呈現,就是將王爾德的原文和課本的改編進行對比,我記得她用了一個詞語來描述改變的課文——中國式。瞬間驚訝了我,是呀,這么多改編的課文,為什么我從沒想到過,我們的改編都是中國式的,都是符合我們中國人固有思維模式的呢?如果從這里開始探討,我們是不是可以挖掘更多的東西,來了解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在想到,我們的文學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人物性格單一,非好即壞,而如果挖掘王爾德的《巨人的花園》,我們可以讓學生們認識到,人性的復雜和人的兩面性。
如果我們能這樣來解讀經典,關注孩子的內心,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更有利于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和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