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點東西,但是不知道寫什么。直到看到自己買了一摞又一摞卻沒看多少的書的時候,我想我知道該寫什么了。
小時候愛看書,但是限于條件,沒什么選擇,有什么看什么。后來,看到姑父那一柜子的書,從鵝黃紙印刷的古文版四大名著(紅樓夢沒看過)開始,直到把《水滸傳》翻爛了。
后來上學,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新學期拿到語文課本時先把它當做雜志看一遍。
再后來游戲就成了我們這一代的“書”了。
畢業后一開始也沒怎么看書。
后來過了迷茫期,直到自己要做什么、向做什么的時候,就開始想辦法提高,這時候讀書也就是一條捷徑了。于是,從那時候器,我就開啟了跟“書”作斗爭的人生了。
我們為什么買書
情境觸發,滿足自己
讀初中的時候,我看到姑父的一個櫥柜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當時是很羨慕的,從那一刻起,我就想,以后我的房間要擺滿書架,上面擺滿各種各樣的書籍,我想那樣我會感到很幸福的。所以到我有能力為自己買書的時候,我從來不一本一本的買,都是一摞一摞的。看到那厚厚的一摞書,我就感到距離我實現“書屋”夢想越來越近了。我想這也是很多人買書的原因吧。其實類原因都是因為某個情境觸發了我們的想法,而當我們有能力去實現這個情境的時候,我們滿足自己的一種方式罷了。
拔高形象
雖然這是一個物質社會,但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還是崇敬知識豐富的人,也喜歡跟他們在一起。所以很多人還是喜歡買書把自己的辦公室充實起來。不管是不是真的會讀,也不管是不是讀的懂,都需要有那么一些書在,才顯得像個樣子。因為你讀沒讀別人不知道,但是在看到你滿屋子的書籍時,下意識的機會覺得“嗯,這是個文化人!”(此景只在腦海里,若有雷同,純屬巧合,還有:打就打了,不要自招?。?/p>
需求知識
當我們在校園里的時候,課本幾乎是我們的全部(應試教育的弊端),其他書籍是不允許出現在書包里的。但是到了社會中,我們不再有課本,需要的是經歷,也就是很多“前輩”們所說的社會經驗。這時候年輕人因為經驗不足,就需要幫助。書籍這時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工具類的書籍,那是作者的經歷、經驗、知識的精華,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知識儲量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方法,所以,有時候僅僅是為了一個書名(比如:《怎樣才能*******》),我們也會果斷的花錢把它買回家。
為什么不看
沒時間
爭分奪秒的現代社會,讀書其實是一件“很浪費時間”的事兒。因為大部分事件我們要陪朋友吃飯、追電視劇、擼把游戲、逛逛淘寶、刷刷朋友圈之類的,哪還有事件看書啊。對吧?
尤其是單身狗,還要找對象不是?
快感不足
其實我們上面說的陪朋友吃飯、追劇、打游戲、逛淘寶等等這一些列的事,都是因為我們生活中所追求的“快感”(別往歪處想,拉回來)。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為什么那么喜歡跟朋友一起待著?為什么喜歡擼啊擼?以為他們給我們帶來了即時快感,這是“上癮模式”(推薦一本書《上癮》)。這是事物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快感,讓我們不得不放棄其他的東西,甚至是親情和健康。
讀書所帶來的快感不是即時的,是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訓練,甚至是形成興趣以后才能夠產生的長期精神滿足,這跟快感不一樣,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快感和長期精神滿足的區別,那就是(不)健康。
怎么堅持閱讀
如果按照很多“磚家”給的建議,我到現在也沒有非常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是每天都會有閱讀的時間,其實我覺得閱讀不能像做任務一樣,在某個時間點做某件事,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不需要機械化的強迫自己。
這會兒我想要點“快感”,我就去擼一把游戲,怎么了?
這會兒我就想發呆,浪費你的時間了?
我一直認為,堅持閱讀沒有什么捷徑,只是把閱讀變成自己的愛好就好了。閱讀也沒有什么該看不該看的,小說不能看嗎?一定要看所謂“有用”的?
其實閱讀要注意的內容也有不少,在此列舉兩條我認為最重要的條件。
環境很重要
實際環境:別去追求什么越亂的地方越好,那是中毒了。閱讀就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
人際環境:身邊有人不斷的刺激你說:“讀這些有什么用啊,又不能換成錢”、“你有看書的功夫,怎么不去搬磚賺點錢啊”、“你買書很浪費錢知道嗎?夠我買好幾瓶化妝品了”、“我招你來是讓你干活的,上班時間不允許看書,要學習回家去!”。我想這些類似的話,多少都聽過,如果這些話一直在你耳邊徘徊,我想你該換換環境了,說重一點,你該換人了。
不勉強
如果你這會兒就想看點玄幻小說、都市愛情一類的,就不要逼迫自己一定要把昨晚看了一半的《國富論》讀完。把閱讀變成一種快樂的體驗,而不要當成是任務。如果今天不想看了,那就不看了,關燈睡覺就好了。也不要昨天沒讀完20頁,今天要讀40頁補回來,這不是暑假作業,沒人給你打分,這是愛好。不要勉強自己,一旦你勉強自己閱讀,那就會在你的意識里對閱讀這件事產生排斥感,你離扔開這些“控制我的家伙”的時間也就不遠了。
我是一個閱讀者,希望這些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