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樟花,早期越劇的代表人物,人稱“閃電小生”。
她多才多藝,可以演小生,可以演花旦,可以攻青衣,可以扮小丑。
越劇藝術家袁雪芬曾經和她長期搭檔,她在生前接受采訪時表示:
“如果不是馬樟花英年早逝,那么新中國成立后,代表越劇界的不是自己,而是馬樟花。”
于1921年農歷九月初四,馬樟花出生于浙江嵊縣新聯鄉馬家村,父親馬雙全生有三男一女,馬樟花排行老二。
因為從小就聰明漂亮,馬樟花深得父母疼愛。
馬家雖不富,但也不窮,本來馬樟花可以安穩度過人生。
可是,馬家人都喜歡戲曲,馬樟花從小隨父母看戲,她對越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久之后,馬樟花決定拜師唱戲。
但是,她的決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對。
馬雙全說什么都不愿意女兒走上唱戲這條路,他清楚地知道,在當今社會中,唱戲人身份低下,任憑你再紅也是被人輕視的戲子。
盡管父母再三反對,但倔強的馬樟花心意已決,她吃定了這碗開口飯。
1932年,11歲的馬樟花逃到馬仁村,進了一個叫“鏡花舞臺”的女子科班學戲。
這個科班原先辦在嵊縣城北明心嶺,后來轉到馬仁村。
馬樟花是插班生,專攻小生,師傅是趙樟標、呂愛寶、金瑤琴等。
兩個月后,馬雙全心軟了,他見女兒癡迷越劇,決定全力支持她達成心愿。
可以說,馬樟花從小到大都順風順水,這養成了她快人快語,直率任性的性格。
這樣的性格其實并不適合復雜的戲曲界。
可惜,這個時候沒人能預測未來的命運
如果,馬雙全知道女兒日后的命運,恐怕他說什么也不會讓馬樟花學唱戲了。
馬樟花的父親不愿女兒在外學戲挨打,所以在自己家里辦起了副科班,這個科班學員不多,比較出名的有馬小梅、王湘芝、趙香佬等。
三個月后,副科班唱紅馬家村,緊接著,又去了浙東、浙南、浙西一帶農村演出。
從此以后,馬樟花正式成為職業越劇演員。
1935年春節前,在上海的王杏花托人來嵊縣組班,馬樟花等人被雇到上海永樂茶樓,于農歷大年初一演出開鑼戲。
只不過,當時越劇還未形成規模,紹興文戲女班在上海只演了兩三個月就返回浙江了。
馬樟花對此很不甘心,為什么京劇能在上海唱紅,而越劇就不行呢?
于是,馬樟花更加刻苦練功,她藝色雙全,贏得了一大批觀眾的喜愛。
1938年春末,在上海演出的四季春班缺小生,老板聽說嵊縣馬家村有位小生,戲演得很好,相貌也蠻漂亮,就派人專程回嵊縣,把馬樟花聘到四季春班。
這一年,馬樟花才17歲,但她天生膽大,臺風穩健。
四季春班的老板見狀,先讓馬樟花唱三天“打炮戲”,試試臺下觀眾的反應。
馬樟花首演唱的是《盤夫》,她扮相俊美,臺風出眾,嗓音悅耳。
臺上的小生唱得盡興,臺下的觀眾聽得過癮。
不過幾天功夫,馬樟花的名字便紅遍上海灘。
隨后,馬樟花再接再厲,又上演了《紅鬃烈馬》中的《投軍別窯》,這是她與袁雪芬第一次合作。
馬樟花在“四季春”演出不到半年,便以閃電般的速度紅了起來。
由此,馬樟花得了個“閃電小生”的美名。
四季春班的老板慶幸自己的眼光好,他決定長聘馬璋花在戲院唱戲。
馬樟花與袁雪芬感情很好,她們配合默契,簡直到了不用排練,就可以上臺表演的地步。
不僅如此,馬樟花戲路極寬,她不挑角色,什么小生、老生、武生,乃至串演小花臉,她都能演出自己的風格。
1939年,有個“同春堂”藥店的小老板名叫沈文毅,幫三友實業社做生意;他拉了幾檔節目在電臺作宣傳,在越劇界就請了紅角馬樟花。
馬樟花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她自做主張,沒有和老板商量,就帶著傅全香、袁雪芬一起去華東電臺(后改為好友電臺)播音了。
這是越劇第一次上電臺,觀眾們可以在家里聽到“閃電小生”的戲曲。
馬樟花此舉可謂開天辟地,影響深遠。
從那個時候開始,越劇名伶上電臺成為時尚。
女孩都喜歡打扮自己,馬樟花也一樣,無論平時裝束,還是臺上行頭,她都要最好的。
某些人對她的行為不滿意,指責她太過張揚。
對此,馬樟花不屑一顧,她回應道:
“人家太太小姐能打扮,為什么我們不能打扮?”
馬樟花在作風上大膽潑辣,生活上追求時髦,為她招來了很多是非。
有些人好心勸她收斂脾氣,但馬樟花認為自己無錯,依然我行我素。
平時,馬樟花為人仗義,她指責老板扣克伙食,當著眾人的面,大聲喊道:
“這些東西是給人吃的,還是給豬吃的?”
仗義執言沒有錯,但戲院老板背后都有黑惡勢力,馬樟花在無形中結了一大幫冤家對頭。
那個時代,唱戲人都流行拜過房娘,馬樟花未能免俗,她也拜了一位名叫徐金眉的做房娘。
因為唱戲人身份卑微,認過房娘也可以保護自己,這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
好在,徐金眉對馬樟花倒有真感情,她是蘇州人,通過她的介紹,馬樟花又認識了一位鮑老太太。
鮑老太太也是一個戲迷,而且十分喜歡馬樟花,幾次提出想要她的一張照片。
馬樟花的照片從來沒有出過房門,所以一開始并沒有答應。
可后來,經鮑老太太再三地懇求,馬樟花這才給了一張二寸半的便照。
一天,鮑老太太的兒子鮑辛鋤走進老太太的臥室,見到這張照片便問母親:
“這是誰?”
鮑辛鋤的妹妹開了句玩笑話:
“這是你老婆!”
沒有想到,就是這么一句玩笑話,竟然促成了一段姻緣。
后來,鮑老太太通過徐金眉向馬樟花提親。
剛開始,馬樟花父母以女兒年齡還小為由,拒絕了這門親事。
其實,他們是認為蘇州人交道難打,這才不答應的。
不過后來,馬樟花父母經不住鮑家的再三挽親托媒,最終還是答應了這門婚事。
聰明絕頂的馬樟花深知,戲唱得再紅,在十里洋場不過是個“三等人”。
因此,她早就抱定:
“寧做天上一只鳥,不做人間一個小。”
為此,馬樟花對自己的婚事提出了一個要求:
“明媒正娶,一夫一妻,堂堂正正做新娘。”
馬樟花的這些條件鮑家都答應了。
鮑家本是茶商,又在煙草公司有股份,經濟條件好,鮑老太太為人和氣,而她兒子鮑辛鋤是大學生、正經人。
所以,馬樟花對這門婚事還是感到稱心的。
1940年10月5日,馬樟花與鮑辛鋤在大西洋西茶社舉行了訂婚儀式。
當時,越劇演員結婚時,從未前先訂婚,馬樟花是第一位先訂婚的藝人。
1941年農歷二月二十一日,馬樟花和鮑辛鋤在上海東亞飯店舉行了結婚典禮。
在婚禮上,新朗、新娘笑容燦爛,雙方父母互相道喜。
在場的同行姐妹們都羨慕馬樟花找到了一個好歸宿,馬樟花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
婚后,馬樟花不再像過去那樣愛打扮,她深居簡出,做起了家庭主婦。
但是,對越劇的熱愛和追求,讓馬樟花悶悶不樂,她還年輕,她不想浪費光陰。
1941年夏天,馬樟花在“四季春”合同期滿。
事先,馬樟花曾與袁雪芬、錢妙花約好,一起離開“大來”(“四季春”的演出場地)另行組班。
但是,由于老板、班長的橫加阻撓,姐妹們未能如愿。
在丈夫的鼓勵下,馬樟花決定復出……
這個時候,馬樟花的公公說:
“為什么給人家賺錢?要演戲何不自己組班?”
馬樟花聽了,大喜過望,她雷厲風行,立即在當時上海的十一副戲班中,邀來了支蘭芳、鐘云香、王小鳳、姚月明等演員,在她公公的幫助下,組成了“天星劇團”。
1941年8月30日,即農歷七月初七“七巧”之日,“天星劇團”在九星戲院登臺演出。
馬樟花搭檔的是“閃電紅星”支蘭芳,初次登臺后,觀眾反映不錯,上座率也很高。
正當馬樟花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一場陰謀正在向她襲來。
原來,當初“大來”的老板陸根棣,本想占有她,讓其只為自己唱戲賺錢,現在馬樟花自己組班,等于砸了他的飯碗。
陸根棣對此懷恨于心,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
不久,馬樟花的公婆收到了一封匿名信,這里面全是馬樟花的桃色事件。
隨后,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關于馬樟花人盡可夫的新聞。
當然,這些東西都是人為編造,而幕后指使者就是陸根棣。
他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詆毀馬樟花,破壞其家庭幸福,讓她無戲可演。
這樣人,簡直不配做人!
從來,明星的八卦最能吸引大眾眼球,一時間,馬樟花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這時候,又有一個叫王銘心的小報記者,他編了份十六開本的小報《越劇世界》,連載了一篇《“補丸小生“的浪漫史》,全篇充滿了對馬樟花的污言穢語。
這篇文章編得有頭有尾,說馬樟花11歲時,就不守規矩,招蜂引蝶,水性揚花。
俗話說得好,眾口鑠金 ,積毀銷骨,在謠言面前,縱然你有千張嘴,也無法辯解。
漸漸地,鮑家人對馬樟花起了疑心,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對她不利的報道呢?難道她真的是這樣的女人嗎?
鮑家人開始后悔當初的選擇,尤其是鮑辛鋤,他似乎對妻子也有了不滿情緒。
外面的風雨還能阻擋,家人的誤解難以承受。
馬樟花心高氣傲,她潔身自好,根本無法忍受這種屈辱。
久而久之,她累病了,氣病了……
1941年農歷八月十二日,馬樟花帶病夜場演出《王文龍征剿番邦》。
在白天排練過程中,飾演番女主角的演員不慎把馬樟花右腿刺傷了,頓時血流不止。
不過,要強的馬樟花雖然不舒服,但還是堅持演了夜場戲。
但是,到了第二天,馬樟花就發起了高燒,從此以后,她再也起不了床。
原定在中秋節演出《梁祝哀史》,戲票早已售完,無奈之下,只好另請演員代替。
觀眾聽到此消息,紛紛退票,開演那天,只有七十多人看戲。
由于馬樟花生病,無力演出,曾經轟動一時的“天星劇團”只能解散。
戲霸陸根棣達到了目的,心中十分得意……
馬樟花的病越來越重,丈夫鮑辛鋤后悔不已,他盡全力幫助妻子,而鮑家人也請來了名醫,為她治療。
可惜,心病難醫,馬樟花不幸患上了肺結核和肋膜炎,她每天躺在病床上痛苦掙扎。
在病重期間,她手里拿著的仍是準備排演新戲《還是儂》的劇本。
在生病期間,袁雪芬與同行姐妹都去醫院看望過她。
某天,同行悄悄問馬樟花:
“你自殺過嗎?外面傳說你吃過'來沙爾'。”
馬樟花聽了,氣憤地說道:
“沒有這回事,我哪會死?我還不肯死呢!我要自殺的話,一定會成功的。如果我死的話,也是給氣死的!”
同行姐妹聽了,都松了一口氣,她們以為馬樟花一定會好起來的。
可是,此時的馬樟花已經病入膏肓,連刷牙的力氣都沒有了。
1942年2月19日,即農歷正月初五上午,馬樟花含冤離開了人間,年僅21歲。
消息傳出后,同行姐妹都不愿相信,而馬家人更是難以置信,因為在此之前,馬樟花明明有了好轉跡象,怎么說沒就沒了呢?
其實,按照醫學常識,這只是回光返照罷了。
馬樟花病逝后,謠言不攻自破,丈夫鮑辛鋤悔不當初,他恨自己,也恨這個吃人的社會。
鮑辛鋤獨自一人去了美國……
馬樟花的骨灰在殯儀館存放三年后,移放到鮑家祖地——奉化縣白塔洋鮑家莊鮑家山。
改革開放后,鮑辛鋤回國探親,還專程去馬樟花墓地祭奠。
在妻子墓前,年邁的鮑辛鋤老淚縱橫,不能自已……
如果不是謠言中傷,如果不是家人誤解,馬樟花絕不會英年早逝,她是被黑暗勢力吞噬的“閃電小生”。
時至今日,除了當年的同行姐妹,大概沒有人知道馬樟花這位早期越劇的開拓者了。
作者簡介一一婉兒(婉):一個喜歡讀書,癡迷歷史的女子,愛寫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寫文章就是寫自己想說的話,想寫的事。這就是我,一個塵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蘭自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