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8歲的男娃兒,因為一個人去吃火鍋,達到了網絡“五級孤獨”的標準,而火遍了朋友圈。
事發當天,錢錢的媽媽本來說好6點下班回家,跟錢錢一起吃飯,結果臨時加班,只好讓他拿上之前放在家里的20元錢,自己去吃飯。
錢錢于是決定去吃火鍋。出發前,給媽媽打了電話。但是因為媽媽太忙,也沒注意他說了啥,只是告訴他吃什么自己決定就掛了電話。于是,在開學前一天,這位唐錢錢小朋友,拿上媽媽留的20元飯錢,順便揣了一百多的壓歲錢,一個人去吃火鍋了……
錢錢來到火鍋店,店員以為他是提前來占座,于是問他幾個人,大人多久來。唐錢錢淡定說了一句:“我一個人,把菜單拿來嘛!我坐外面。沒事我會點菜。”
隨后,錢錢坐到了火鍋店露天壩靠邊的位置,坐下后,便趴在菜單上像模像樣勾畫,自己點菜自己燙。
在老板看來,唐錢錢非常會吃火鍋,點的基本都是重慶老火鍋必點菜,毛肚、鴨腸、酥肉……都是好吃不貴的菜。
點完菜后,店員問錢錢要不要飲料,他從書包里掏出水壺:“我有水。”(老板后來才知道,原來唐錢錢帶的錢不多,怕自己點了飲料不夠結賬…)
唐錢錢要了兩個油碟,說媽媽可能要來,還加了媽媽最喜歡的香菜。除了多出來的油碟,上菜后,唐錢錢還圍著桌子轉了好一陣,一直沒有下筷子,等著媽媽來。不過遺憾的是,都快等到結賬了媽媽才過來。
燙菜的時候,唐錢錢有些夠不到,店員擔心他被油湯燙了,還找來漏勺要幫他燙。唐錢錢卻一臉沒事,說自己行:“我就是要燙熟了才撈,站起撈。”
老板說,唐錢錢坐的是四方桌,四個凳子他全都輪著坐了一遍。錢錢圍著桌子轉圈吃,惹得旁邊的客人哈哈大笑,他還淡定得很,最后還要了蛋炒飯。
錢錢坐得最久的方位是燃氣灶開關那一頭,期間他一直囑咐店員:“不要來關火,我曉得關大關小,燙毛肚的時候要開大點……”
后來,唐錢錢的同學偶然路過,大方的錢錢主動邀請同學入座。同學不吃,兩人還正兒八經聊了會兒天…
旁邊的客人看到后逗他:你們兄弟伙要不要喝一杯?就連服務員也開起玩笑,問他們要不要開瓶酒。對此,錢錢表示:“小娃子家家的,酒就不喝了……”
晚上7點40分,工作忙得差不多了,媽媽才又給錢錢打了個電話,聽到他說自己在燙火鍋,她立馬產生了想要沖到現場的沖動。
見到媽媽,錢錢立馬從大哥變小弟,擔心自己被罵,他劃拉媽媽讓她多吃點毛肚,“不貴好吃劃得著!”
“你們心也太大了,我要是不來,都不擔心他沒錢結賬啊?”媽媽剛剛跟老板說完,錢錢馬上接了話:“我帶了錢的,我算了的,夠付,還有多的。”
原來,錢錢早做了打算,揣了壓歲錢才來吃的火鍋。結賬的時候,老板娘見錢錢這么懂事獨立,想加送一罐飲料給他,錢錢卻說什么都不要。
這么一個看似普通卻又不太普通的事情,為什么會在網絡上引起大家的追捧?
大概是因為在整個過程中,錢錢所表現出的優于同齡人的特質,是很多成年人在錢錢這個年齡所沒有的,甚至是很多成年人身上都缺少的,更讓很多家長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差距。
1、生活自理的能力。
餓了能夠自己想辦法填飽肚子,而不是等著大人照顧,也沒有一直打電話哭鬧催媽媽回家。在得到媽媽的授權后毅然決定一個人勇敢直面“五級孤單”去吃火鍋,且考慮周全,先是向媽媽匯報,然后想到20元不夠的情況下,沒有再向大人求助,而是帶上自己的“私房錢”灑脫地殺向火鍋店。坐定、點單、生火、燙菜、一氣呵成,吃的津津有味,連旁邊的食客都被眼前這位8歲男孩少有的自理、行市給驚呆了,
2、獨立思考的習慣。
店主問他幾個人,錢錢答:“我一個人,把菜單拿來嘛!我坐外面。沒事我會點菜。”
店員問要不要飲料,他從書包里掏出水壺:“我有水”。
還不忘了囑咐店員:“不要來關火,我曉得關大關小,燙毛肚的時候要開大點。”
旁邊的客人逗他喝酒,他說:“小娃子家家的,酒就不喝了”。
整個過程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被起哄時仍然波瀾不驚,不僅有主見地回絕,且不忘說一句“小娃子家家的”,隔著屏幕都能想象得到錢錢說這話時的不屑、冷靜和幽默,這氣質,像不像古龍筆下冷峻豪氣、胸有成竹的孤單英雄?
3、孝順開朗的性格。
當媽媽忙于工作不能給自己做飯,連陪他吃飯都沒有時間,留的吃飯錢也不夠的時候,錢錢作為一個8歲的男孩,不吵不鬧,沒有跟媽媽賭氣,表現出了充分的體諒和理解,自力更生。點菜的時候還惦記著媽媽,特意給媽媽點了一個油碟,還細心地為媽媽兌好了,而且是“還圍著桌子轉了好一陣,一直沒有下筷子,等著媽媽來”,在等不到媽媽的情況下才一個人開吃。在當別人起哄開玩笑的時候,沒有橫眉冷對,也沒有羞臊跺腳,而是用一句不乏幽默和自嘲的話來回應。這樣的體諒孝順、幽默機智,在一個8歲的小男孩身上不動聲色地變現出來的時候,不得不讓人佩服。
錢錢媽媽說,兒子平時安全意識很高,做事情也很有計劃,她并不太擔心。對于兒子的這次經歷,她既不鼓勵,也不會批評,而會引導他:獨自一人外出,要更加注意安全。
看的出錢錢媽媽平時對錢錢的教育屬于“放手”和引導型的,至少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很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的人格、計劃的習慣和安全的意識。
這讓我想到這幾年社會上很火的另外的一種教育形式:燒錢式貴族教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段時間一篇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
一位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出頭,女兒在廣州某外語學院附屬名校讀五年級,家里大頭支出由老公搞定,最近卻連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這位高管媽媽算了一筆賬:女兒去一趟美國游學,10天20000元,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7月份鋼琴考級,每周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這么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
而據北京21世紀教育學院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在北京,小學四年級、五年級的學生中,有92%報讀過各種補習班。
南京某幼升小學生家長曾以暑假補課為例算了一筆賬:英語補課總共約4000元;繪畫每節課85元,一周一次,整個暑假花費680元;幼小銜接暑期班3100元;舞蹈暑期班2600元。“這已經是非常‘克制’的補習單了,即便如此仍需上萬元。尤其是禮拜六,上午幼小銜接課程上到12點,下午12點45分又要開始學英語。”
英語、鋼琴、舞蹈、作文、馬術……在這些家長看來,這似乎才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他們恨不得用各種才藝將自己的孩子武裝到牙齒,并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借助一切資源,想盡一切辦法完成人才的高級定制。喊了很多年的素質教育在他們這里變成了“素材教育”,孩子的成長是否健康全面,或者說自己的教育是否成功,標準就是孩子身上有多少項技能素材。
其實,教育的含義不僅僅是技能,而是包含技能、人格、性格、價值觀等等方面,這都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從根本上是一個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而不是技能傳輸過程,學會一個技能不是教育。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寫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是幫助個人認知自己,幫助這個民族認知自己,然后才可以掌握個人的命運,創造這個國家的未來。
可還是有很多家長都在執迷不悟,他們認為成功的教育就是孩子一定要學會很多技能,將來找個什么工作,其實這些不過是生存而已。
而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是: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
是的,是屬于他自己本身,而不是你認為的,更不是屬于你的,是他自己用生命在真實感受的幸福。
所以,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更重要的,不是英語、鋼琴、舞蹈、作文、馬術,而是健全的人格、獨立的思考、正確的三觀以及健康的體魄,這才是讓他可以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中摧城拔寨、所向披靡的利器。
“敢于直面孤獨的五級”和“熟練掌握鋼琴的五級”,前者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正如顧城的一首詩里說的:
我想當一個詩人的時候,我就失去了詩,我想當一個人的時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時候,一切如期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