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讀書筆記
世界發展到今天,我們在其他領域看到的多樣性和定制化,在教育領域卻鳳毛麟角。自從現代意義上的學校誕生到現在,課堂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培養的模式和方法依然如百年前。雖然很多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傳統的授課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但如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發展呢?技術的優勢顯現出了,大數據仿佛一記靈丹妙藥,解決了上述長久困擾教育者的難題。
看過邁克爾舍恩伯格的《大數據時代》的人應該對書中描繪的大數據應用印象深刻。在教育領域大數據又有哪些妙用呢?
大數據的應用要達到:了解學生如何學,了解老師如何教,最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要實現上述目標,大數據在改進學習方面有三大核心要素:反饋、個性化和概率預測。反饋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反饋系統,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實施反饋,通過反饋改進學生的學習情況,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促進學生學習。個性化則是基于個人學習數據累積,每個人的情況不同,積累的學習數據也不同,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可以了解每個人的學習特點,針對每個人的學習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輔助支持。概率預測是大數據實現上述目的的方法,基于大數據的預測不可能做的百分百準確,大數據所能提供的參考也只是一個概率,決策者所要考慮的是當概率達到多大時,采取什么樣的對策。
從目前的應用來看,大數據確確實實在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在線學習平臺為例,當前炙手可熱的可汗學院的成功與大數據的應用密切相關。可汗學院的網站存儲了大量的學生學習記錄,基于這些記錄,網站針對每個學生的答題準確率運行一個統計模型,用來判斷學生是否“精通”某個學科領域。不僅如此,系統還能為學習者找到最適合他們所學主題的學習路徑,使他們不僅能夠根據自己的步調,還可以按照最有效的順序來學習。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可汗學院運用大數據的優勢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了一些學習困難生找到了最適合他們的學習路徑。
大數據的應用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當我們過分迷信數據時,大數據帶來的問題也將凸顯出來。數據一旦成為決定因素,過去的數據將永遠影響一個人的未來。過分迷信大數據的預測也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當前的教育,當下采取的一些措施直接去增強預測的結果,最終可能陰差陽錯。例如,當根據某學生的學習情況預測很有可能成為一個飛行員,于是所有的培養圍繞著促進該學生成為飛行員,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是他成為了飛行員,真實的情況是,他可能更適合做一個科學家,但是因為大數據的預測,因為后續的教育徹底斷送了他的科學家之路。
當然,我們還不比過分擔心大數據的危害,至少在教育上,大數據的應用遠遠沒有想想的普及,也遠遠沒有想象的神奇。大數據在教育中的應用還在探索階段,從系統的設計到分析模型,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要解決。
回到對這本書的評價,買了之后第一個感覺,尼瑪,好虧啊!硬板精裝印刷,打開之后看到字體和令人恐怖的行間距,一萬只神獸從心中奔過。除去第六部分的訪談,這本書只有一百多頁,內容很少,而且沒什么干貨,完全可以所謂《大數據時代》的一個章節或者融入進去,單列出來作為一本書,實在有點坑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