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音頻
今天我想正式提出社群加的概念,互聯網對傳統商業的重構、已經從互聯網加時代、進入了社群加時代。
“互聯網加”是初期階段的產物
互聯網加時代之所以短短五年內退潮,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互聯網、僅僅是互聯網大爆炸之后的初期階段,并不是最終階段,互聯網將按照自身的規律、還會繼續演化,就像人類社會很快形成原始部落一樣、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后很快形成星云一樣,這是這個世界演化的基本法則,無論是宇宙、還是人類社會、還是互聯網空間,都無法脫離這個法則。
那當前的互聯網是什么狀態、演化趨勢又是什么呢?很簡單,當前的互聯網、僅僅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鏈接,而下一個階段,將基于這種基礎鏈接、會形成一個個小中心。說到這個中心,大多數人們、都把“無中心”它當作是互聯網的本質特征,其實、僅僅是當前階段的特征而已了,這都是學者們只能看到過去和現在造成的,隨著互聯網自身的演化,互聯網很快會進入一個有中心的時代,而這個中心、就是社群。
人性、社群、共識
這跟早期的人類社會形成一個個部落完全一樣,人、天生需要可依托的群體,也就是社群。所以、與其說是社群需要一群人,倒不如說是人性本身就需要社群。
一、人性天生缺乏安全感、并通過群體歸屬來滿足基本的安全感,所謂“有問題、找組織”,個人最基本的保障體系、就是群體;
二、人性天生不喜歡孤獨,需要一個群體去融入、去跟大家一起去交流;
三、人性天生追求確定性,這種確定性表現在群體當中,那就是群體共識,為確定這個世界的起源而形成的共識、就是宗教,為確定社會的基本運作而形成的共識、就是各種法律和制度,如此種種,可以說共識、就是人性對確定性的追求、在群體中的體現,并且,共識、是群體的第一標簽。這是我對“人性、社群、共識”這三者的初步認識,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社群,有社群必將有共識。
所以說,互聯網走向社群化是必然的,這是源自人性本身的需求,誰都擋不住。并且跟傳統的社群比起來,互聯網社群的種類和數量將遠遠超出,原因也很簡單,互聯網太方便了,大家在互聯網上的鏈接是隨時隨地的、零距離的,徹底打破了傳統社群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只要有一個可形成共識的焦點,便可以很快形成一個社群,包括興趣愛好、學術交流、行業資訊、購物攻略、個人學習與成長、各種專業技能。。。等等包羅萬象。
當這些社群大量的形成、并進入穩定期的時候,互聯網真正的威力、才算展露頭腳了,互聯網時代、也算是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代,也就是今天提出的社群加時代。
社群向商業的延伸
這種社群時代的到來,不僅會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同時也會將線上空間和線下空間、迅速地融合在一起,線下的社群、必須要往線上發展,傳統的線下社群,誰忽略這個趨勢、誰就會被淘汰。跑步愛好者協會、忽略了線上發展,結果給Keep創造機會了。線上的社群、同時也會積極地往線下發展的,不僅會設立各地區的分社群,還會依托這些分社群、將會組織大量的線下活動,包括更深入的線下交流與更豐富的線下體驗。
如此,未來的社群,不會再區分線上和線下了,不僅不區分,當社群完成了線上線下的融合之后,還會繼續延伸到商業活動。比如:各種購物攻略、行業資訊、都已經開始形成了焦點,積極地向社群化發展,并且、最重要的是初步驗證了社群加商業模式。
那么,社群延伸至商業活動的關鍵點在哪兒呢?就是社群的共識與信任,就像我們對法律這個社會共識、有天生的信任感一樣,當我們在某個社群、對什么樣的產品是好產品、對這個問題形成共識的時候,并通過大家的體驗、在社群里邊產生認可的時候,這時候所產生的信任、絕對不是傳統的品牌模式所能比擬的。
信任體系是商業活動的前提
那傳統的品牌模式和社群模式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呢?其實,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建立品牌、也是建立消費者信任的過程,但不一樣的是,一、品牌是單向的宣傳過程,消費者對產品的體驗和交流參與的太少了,對產品設計的參與、更是幾乎沒有。體驗、交流、參與、這是什么?是產生共識和信任的基礎,少了體驗、少了交流,哪兒來的共識、哪兒來的信任?而社群呢,天生就擅長這種體驗與交流。二、品牌是由商家建立的,天生缺乏客觀性,而社群呢,剛好相反、是由消費者聯合起來共同建設的。
以上兩點,直接決定了品牌是一個弱信任模式、社群是一個強信任模式,同時、決定了社群模式必將顛覆品牌模式的大趨勢。這種趨勢,還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原因,比如:隨著制造升級、不同品牌之間的質量差異越來越小,還有人們的大量時間、越來越多的在社交上、而不是廣告上,等等因素,都會加大社群向商業活動的延伸步伐。
社群模式、在顛覆品牌模式的同時,也會徹底奠定消費者在整個商業活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雖然現在都在喊顧客至上,但消費者歸根結底、只有選擇權利,消費者和產品、還談不上有多么的融合,更是離不開315等權益協會,而種種這些問題,都會在社群模式下逐步的得到完善和解決。不得不說,這是人類商品交易誕生以來的重大進步,其重要性絕對不亞于工業革命。這也是社群加時代的真正價值所在。
社群加商業的普遍性
好,社群加時代,就簡單聊到這里,接下來看下社群加、到底要加什么的問題。
先看下互聯網加能加的東西、為什么寥寥無幾的問題。根本原因還是那句話,互聯網加、是互聯網初期階段的模式,在互聯網還沒具備切入商業活動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互聯網還沒建立有效的信任體系的情況下,是根本沒辦法建立起廣泛的商業活動過的。所以、互聯網加的熱潮、短短五年就退去了。
但社群加就不一樣了,社群構筑起來的就是商業活動所必需的信任體系,并且是前所未有的強信任,所以,社群加時代、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去改變原有的商業活動。這一點,必將成為未來商業活動的理論基礎,我們未來社群、更是這一理論基石的奠基者、和實踐者。
那么社群加、具體怎么個加法呢?我們分制造業、服務業、零售業等三方面來簡單聊下。
一、制造業
這一點,大家稍微整理一下上面的內容、也能明白,就是通過購物攻略、消費體驗、需求匯總、等等這些焦點去形成社群,同時、與消費者一同形成社群的共識與信任,近一步切入到各個消費產品領域。并且,這種模式、幾乎可以切入所有的消費產品領域。
二、服務業
服務業,我就拿旅游業來舉例吧,對于旅游產業來說、景點旅游和跟團旅游的時代、已經差不多過去了,接下來的旅游需求將呈現兩個特征:一是有主題的體驗式旅游,二是休閑式旅游,這剛好是社群所擅長的,或者說、消費升級時代、只有社群才能提供這種有內涵的旅游服務。而這種內涵,可以是本地的特色文化的體驗,比如各地的茶葉生產體驗,也可以是適合90后的野外生存體驗,也可以是自行車愛好者的海南環島行體驗,也可以是華為粉絲們的華為公司體驗。。。這只是我們的深度思考營初步想到的、并且是一部分而已。
三、零售業
傳統的零售業,在社群的沖擊下,將會定位到“便捷服務、體驗服務、物流服務”的提供者。比方說牛奶零售,消費者可以在社群形成對某個產品的共識,并可以在零售店體驗,零售店再根據社群需求來統一采購、并負責物流,而取貨呢,消費者可以自提、也可以由零售店配送,這種場景、應該是社群加時代、線下零售店的典型場景。
這種模式,在服裝等體驗要求高的領域里價值更大,將來的服裝店、或許干脆就是一群人的線下俱樂部,過來體驗、交流、下單、再分享到社群。
以上就是社群加時代的幾個商業場景,包括制造業、服務業、零售業。可以說,社群加時代,無論是哪個行業、無論是廠家還是商家,融入社群、將是將生意繼續下去的基本門檻。
好,準備了兩周的社群加概念,今天算是正式發布了,當然,這兩周我們所準備的不只是概念,既然是社群加,總得有個具體加進去的行業嘛。經過深度思考營、一個多月的討論,我們也摸索出了社群加商業模式的基本框架,并選擇了養老和旅游作為突破口去驗證整個模式,一旦完成這個關鍵探索之后,未來社群將在其他領域里陸陸續續地復制下去。
還有就是、我們探索的不僅是商業模式,我們還會探索互聯網組織形態,因為社群加帶來的不僅是商業模式的變革,社群加的組織形態、同樣也會有天翻地覆的變革,并且、這同樣是未來商業活動的趨勢。
具體是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敬請期待下期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