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幾個概念
(1)分辨率。分辨率就是手機屏幕的像素點數,一般描述成屏幕的“寬×高”,安卓手機屏幕常見的分辨率有480×800、720×1280、1080×1920等。720×1280表示此屏幕在寬度方向有720個像素,在高度方向有1280個像素。
(2)屏幕大小。屏幕大小是手機對角線的物理尺寸,以英寸(inch)為單位。比如某某手機為“5寸大屏手機”,就是指對角線的尺寸,5寸×2.54厘米/寸=12.7厘米。
(3)密度(dpi,dots per inch;或PPI,pixels per inch)。從英文顧名思義,就是每英寸的像素點數,數值越高當然顯示越細膩。假如我們知道一部手機的分辨率是1080×1920,屏幕大小是5英寸,你能否算出此屏幕的密度呢?哈哈,中學的勾股定理派上用場啦!通過寬1080和高1920,根據勾股定理,我們得出對角線的像素數大約是2203,那么用2203除以5就是此屏幕的密度了,計算結果是440。440dpi的屏幕已經相當細膩了。
2、實際密度與系統密度
尚未發現他處使用“實際密度”和“系統密度”這兩個詞匯,暫時由我如此定義吧。
“實際密度”就是我們自己算出來的密度,這個密度代表了屏幕真實的細膩程度,如上述例子中的440dpi就是實際密度,說明這塊屏幕每寸有440個像素。5英寸1080×1920的屏幕密度是440,而相同分辨率的4.5英寸屏幕密度是490。如此看來,屏幕密度將會出現很多數值,呈現嚴重的碎片化。而密度又是安卓屏幕將界面進行縮放顯示的依據,那么安卓是如何適配這么多屏幕的呢?
其實,每部安卓手機屏幕都有一個初始的固定密度,這些數值是120、160、240、320、480,我們權且稱為“系統密度”。大家發現規律沒有?相隔數值之間是2倍的關系。一般情況下,240×320的屏幕是低密度120dpi,即ldpi;320×480的屏幕是中密度160dpi,即mdpi;480×800的屏幕是高密度240dpi,即hdpi;720×1280的屏幕是超高密度320dpi,即xhdpi;1080×1920的屏幕是超超高密度480dpi,即xxhdpi。
安卓對界面元素進行縮放的比例依據正是系統密度,而不是實際密度。
算圖片內存占用大小的實例應用
首先要明確圖片占用內存和哪些參數有關系:
1:色彩格式,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如果是ARGB8888那么就是一個像素4個字節,如果是RGB565那就是2個字節
2:原始文件存放的資源目錄(是hdpi還是xxhdpi可不能傻傻分不清楚哈)
3:目標屏幕的密度(所以同等條件下,紅米在資源方面消耗的內存肯定是要小于三星S6的)
scaledWidth = int( 522 * 640 / 480f + 0.5) = int(696.5) = 696
(圖片的Width*手機真實的密度/圖片所在文件夾的系統密度+0.5)
scaledHeight = int( 686 * 640 / 480f + 0.5) = int(915.16666...) = 915
(圖片的Height *手機真實的密度/圖片所在文件夾的系統密度+0.5)
下面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915 * 696 * 4 = 2547360
(圖片的scaledWidth *圖片的scaledHeight *色彩格式每個像素占用的字節數)=占用的系統內存
3、一個重要的單位dp
dp也可寫為dip,即density-independent pixel。你可以想象dp更類似一個物理尺寸,比如一張寬和高均為100dp的圖片在320×480和480×800的手機上“看起來”一樣大。而實際上,它們的像素值并不一樣。dp正是這樣一個尺寸,不管這個屏幕的密度是多少,屏幕上相同dp大小的元素看起來始終差不多大。
另外,文字尺寸使用sp,即scale-independentpixel的縮寫,這樣,當你在系統設置里調節字號大小時,應用中的文字也會隨之變大變小。
4、dp與px的轉換
在安卓中,系統密度為160dpi的中密度手機屏幕為基準屏幕,即320×480的手機屏幕。在這個屏幕中,1dp=1px。
100dp在320×480(mdpi,160dpi)中是100px。那么100dp在480×800(hdpi,240dpi)的手機上是多少px呢?我們知道100dp在兩個手機上看起來差不多大,根據160與240的比例關系,我們可以知道,在480×800中,100dp實際覆蓋了150px。因此,如果你為mdpi手機提供了一張100px的圖片,這張圖片在hdpi手機上就會拉伸至150px,但是他們都是100dp。
中密度和高密度的縮放比例似乎可以不通過160dpi和240dpi計算,而通過320px和480px也可以算出。但是按照寬度計算縮放比例不適用于超高密度xhdpi和超超高密度xxhdpi了。即720×1280中1dp是多少px呢?如果用720/320,你會得出1dp=2.25px,實際這樣算出來是不對的。dp與px的換算要以系統密度為準,720×1280的系統密度為320,320×480的系統密度為160,320/160=2,那么在720×1280中,1dp=2px。同理,在1080×1920中,1dp=3px。
大家可以記住下面這個比例,dp與px的換算就十分easy啦!
ldpi:mdpi:hdpi:xhdpi:xxhdpi=3:4:6:8:12,我們發現,相隔數字之間還是2倍的關系。計算的時候,以mdpi為基準。比如在720×1280(xhdpi)中,1dp等于多少px呢?mdpi是4,xhdpi是8,2倍的關系,即1dp=2px。反著計算更重要,比如你用PhotoShop在720×1280的畫布中制作了界面效果圖,兩個元素的間距是20px,那要標注多少dp呢?2倍的關系,那就是10dp!
當安卓系統字號設為“普通”時,sp與px的尺寸換算和dp與px是一樣的。比如某個文字大小在720×1280的PS畫布中是24px,那么告訴工程師,這個文字大小是12sp。
概念解釋
名詞 | 解釋 |
---|---|
Px(Pixel像素) | 不同設備顯示效果相同。這里的“相同”是指像素數不會變,比如指定UI長度是100px,那不管分辨率是多少UI長度都是100px。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造成了UI在小分辨率設備上被放大而失真,在大分辨率上被縮小。 |
ScreenSize(屏幕尺寸) | 一般所說的手機屏幕大小如1.6英寸、1.9英寸、2.2英寸,都是指的對角線的長度,而不是手機面積。我們可以根據勾股定理獲取手機的寬和長,當然還有面積。 |
Resolution(分辨率) | 指手機屏幕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像素個數。比如分辨率是480*320,則指設備垂直方向有480個像素點,水平方向有320個像素點。 |
Dpi(dots per inch像素密度) | 指每英寸中的像素數。如160dpi指手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每英寸距離有160個像素點。假定設備分辨率為320*240,屏幕長2英寸寬1.5英寸,dpi=320/2=240/1.5=160注意:該值對應于DisplayMetrics類中屬性densityDpi的值。具體請參考http://www.cnblogs.com/wader2011/archive/2011/11/28/2266669.html |
Density(密度) | 指每平方英寸中的像素數。Density=Resolution/Screen size注意:在DisplayMetrics類中屬性density的值為dpi/160,可用于px與dip的互相轉換。具體請參考http://www.cnblogs.com/wader2011/archive/2011/11/28/2266684.html |
Dip(Device-independent pixel,設備獨立像素) | 同dp,可作長度單位,不同設備有不同的顯示效果,這個和設備硬件有關,一般我們為了支持WVGA、HVGA和QVGA 推薦使用這個,不依賴像素。dip和具體像素值的對應公式是dip值 =設備密度/160* pixel值,可以看出在dpi(像素密度)為160dpi的設備上1px=1dip |
Sp(ScaledPixels放大像素) | 主要用于字體顯示(best for textsize)。根據 google 的建議,TextView 的字號最好使用 sp 做單位,而且查看TextView的源碼可知 Android 默認使用 sp 作為字號單位。 |
設備最終會以px作為長度單位展現在手機屏幕上,如果我們直接用px作為單位會造成UI在不同分辨率設備上出現不合適的縮放。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單位,這種單位要最終能夠以合適的系數換算成px使UI表現出合適的大小。所以dp就是這個適合的單位
由dip和具體像素值的對應公式dip值 =設備密度/160* pixel值
Android設備屏幕大小及密度的系統參數
/**
* 系統參數類
*
* @author wader
*
*/
public class MySystemParams {
private final String TAG = "SystemParams";
private static MySystemParams params;
public int screenWidth;// 屏幕寬度,單位為px
public int screenHeight;// 屏幕高度,單位為px
public int densityDpi;// 屏幕密度,單位為dpi
public float scale;// 縮放系數,值為 densityDpi/160
public float fontScale;// 文字縮放系數,同scale
public final static int SCREEN_ORIENTATION_VERTICAL = 1; // 屏幕狀態:橫屏
public final static int SCREEN_ORIENTATION_HORIZONTAL = 2; // 屏幕狀態:豎屏
public int screenOrientation = SCREEN_ORIENTATION_VERTICAL;// 當前屏幕狀態,默認為豎屏
/**
* 私有構造方法
*
* @param activity
*/
private MySystemParams(Activity activity) {
DisplayMetrics dm = new DisplayMetrics();
activity.getWindowManager().getDefaultDisplay().getMetrics(dm);
screenWidth = dm.widthPixels;
screenHeight = dm.heightPixels;
densityDpi = dm.densityDpi;
scale = dm.density;
fontScale = dm.scaledDensity;
screenOrientation = screenHeight > screenWidth ? SCREEN_ORIENTATION_VERTICAL
: SCREEN_ORIENTATION_HORIZONTAL;
}
}
--------------------------------------------------------------------------------
/**
* 將px值轉換為dp值
*/
public static int px2dp(Context context, float pxValue) {
final float scale = context.getResources().getDisplayMetrics().density;
return (int) (pxValue / scale + 0.5f);
}
/**
* 將dp值轉換為px值
*/
public static int dp2px(Context context, float dpValue) {
final float scale = context.getResources().getDisplayMetrics().density;
return (int) (dpValue * scale + 0.5f);
}
/**
* 將px值轉換為sp值
*/
public static int px2sp(Context context, float pxValue) {
final float fontScale = context.getResources().getDisplayMetrics().scaledDensity;
return (int) (pxValue / fontScale + 0.5f);
}
/**
* 將sp值轉換為px值
*/
public static int sp2px(Context context, float spValue) {
final float fontScale = context.getResources().getDisplayMetrics().scaledDensity;
return (int) (spValue * fontScale + 0.5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