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的含義是狐貍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后以"狐假虎威"來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這是現在我們習慣性的理解,但最近讀到《江乙對荊宣王》即狐假虎威的出處時,才發現原來江乙用這個小故事來說明道理時,其實是比喻不當。
因楚又稱荊,荊宣王即楚宣王,他對大臣們說:“我聽說中原諸侯列國很是懼怕昭奚恤,真的是這樣嗎?”昭奚恤是楚國的貴族,戰國時的名將。“只知大臣不知君”我們在很多的影視劇或者史材中都能看到這樣的離間計,伴君如伴虎也不過如此。面對大王的詢問,大臣們面面相覷無人回答。這時江乙說了一個小故事。
老虎在森林里捉各種野獸吃,逮到了一只狐貍。狐貍說:“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來統領群獸的,你現在吃我就是違背上天的命令。你肯定以為我說謊,為了驗證,我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后面,看看他們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認為狐貍說的話有道理,于是就和狐貍一起走。這些野獸見了老虎,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它們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貍。轉言江乙繼續說到:“現在大王統領的區域從東到西有五千里,南到北有五千里,您擁有的百萬雄師交給昭奚恤統領。所以中原諸侯各國不是懼怕奚恤,是害怕他手里的軍隊呀,這就像百獸畏懼老虎。”
仔細分析一下江乙的比喻:老虎——荊宣王、狐貍——昭奚恤,撇開荊宣王的比喻,且看看狐貍的比喻。狐貍在這里是狐仗虎威,但是昭奚恤能做到將軍的位置,成為一代名將,并不僅僅是因為荊宣王,他更多是依靠自身的真才實學。想要百萬大軍信服一個人,只是擁有大王的任命,我想這是很難服眾的吧。所以江乙在做比喻的時候,縮小了類比的范圍,而且有偷換概念之嫌。這種類比就好比說一個茶壺可以有四五個茶杯,為何一個男人不能有三妻四妾呢。但是在荊宣王存疑的時候,能這樣回答,從小處說救了一代名將昭奚恤的性名,從大的方面說這個比喻消除了君臣之間的罅隙,保持了楚國朝廷的安定和穩固,所以側面也說明了江乙隨機應變、巧言善辯的的政治才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