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善哉 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樂欲聞。
這一段共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了德高望重的須菩提長老
非常恭敬的向佛禮拜并提問的情境
第二部分是須菩提的提問
第三部分是佛的回應與回答
第四部分是須菩提的回應
白話譯文
這時候德高望重的長老須菩提從很多比丘中站了起來,他裸露著右肩,右膝單腿跪地,雙手合十為禮,恭敬的對佛說到:世間少有的、偉大的覺醒者啊,名為如來的導師,您一向善于開示、教導、護持、培養、引領那些立志服務眾生的菩薩,那么那些愿意向善向上的男子和女人,如果發出那種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正知正覺的心愿,進入到那種清凈寧樂的美好境界中,如何保持住那種狀態?如何讓他們那些貪嗔癡慢疑的假心、妄心平復乃至消退滅亡呢?佛說到:好啊好啊,須菩提,就像你說的一樣,如來愛護、培養所有的有菩薩心菩薩行的有情的覺悟者,你現在用你的心認真仔細的聽我告訴你,無上重要、正確的方法:因發出那種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信女,應該這樣保持住、停留在那種清凈寧樂的美好境界中,應該這樣平復消滅那些假心妄心。須菩提說:就是這樣,這世間偉大尊貴的導師啊,我們太想聽到您的教導開示了。
這里首先想重點說明的是應該如何看待提問
佛在一生說法中遇到無數的提問
但并不是每次都回答
甚至甘冒被誤解、非議的風險,為什么?
佛言:如果回答的答案不能
對你解脫真正的苦有所幫助
只是證明
誰的觀點、理論、智慧、修為、能力
更好 更有邏輯 更圓滿吸引人
那是沒有實際意義和功效的
就像一把刀,無論如何堅硬鋒利華貴
如果不能切掉身上的惡瘤
就談不上那個是把有用 有意義的刀啊
為此,如果每次提問前
先認真想一想
動機和目的
進而想一想答案是否有助于解決真正的問題
也許答案就如來了
其次和大家分享如是這兩個字
這兩字讓人贊嘆文字般若的美好
這兩字里有很多的
智慧 意義 道理 境界
好像 是了 對了 好了 這樣了
如此 這樣 好了 對了 可以了
這里的佛說: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其實是佛陀給出了第一重的答案
后世很多禪宗的大師也常用這兩字開示人
其實真正的道很簡易很明確
但難以用世俗的文字言語1:1的描述出來
只能針對某個方面搞出個大概
所以要就真正的問題來談來描述 來解決
而且所有方法論層面的理論方法都是
暫時解決暫時的問題暫時的是
如是而已
認識了如是就比較容易認識如來了
好像來了 如同來了 如此來了 就這樣來了
如來 這兩個字
太經典 太美好 太多義 太有境界
于佛陀、世尊等稱號不同
如來是佛自己為自己起的名號
并多次解說: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而且鳩摩羅什翻譯的也好
如來不是如去
給人希望 給人溫暖 給人正能量
最后一起來學習下最重要的方法
離苦得樂 超凡入圣的不二法門
是一切有成就的
賢圣菩薩法王成就的方法
自然也是讓我輩凡人
心平氣和輕松愉快身心康健的方法
善護念
善 首先要 認識善 了解善 找到善
護 然后 惟精惟一 認認真真的內觀自省
念 務必使得自己心中之惡念消亡善念滋長
在識得真善、心有善念的前提下
善于保持 踐行 推行善行善念
也可以作為善護念的另一種解法
其實 最近寫了一點個人的心得與領悟 ,也碰到了一些討論 爭辯 考據的事情,如是就以此善護念為解決問題之道。寫文章 、說觀點的動機是什么?是惡的還是善的?對想幫助的人有一點兩點的幫助沒有?
動機是善的,對一些人有一些幫助就好了。
如是 不必太講究布局邏輯經史子集見仁見智。
所以后面的文章可能就延續這種模式,先誦一遍上師譯的原文,再簡單的來一遍大概的白話譯文,然后重點談自己感悟最深、實踐最多、收益最大的一些要點。考慮到有些朋友對相關人物、典故、公案、用語的生疏與好奇,每篇文章最后可能會有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有的源于自己前半生看的雜書、有的源于現在發達的網絡、也可能有的莫名奇妙自然而然寫出來的,請各位看官去蕪存精自行參考,不解釋不爭論,要有不妥都是我的不妥要有不對都是我的不對。
今天就少寫些背景資料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源于梵文音譯,屬五不譯
音為阿ā耨nòu多duō羅luó三sān藐miǎo三sān菩pú提tí
這句話通常譯為
無上正知正覺 一切真理之大智慧
也許還應加上其智慧帶來的清凈寧樂之樂
否則為什么要住、要降伏其心呢
愿樂(音要yao)欲聞
金剛經初釋05-金經由來如是樸實
金剛經初釋04-如是經題字字珠璣
金剛經初釋03-金經所在賢圣匯聚
金剛經初釋02-且讀且背學耶持耶
金剛經初釋01-見聞受持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