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信大家都聽說了羅一笑事件。先是《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一文被大量轉發,呼吁大家為得了白血病的孩子捐款。
事件真正爆開,是因為突然出現了反轉,呼吁捐款背后是營銷號的參與營銷。這讓大家覺得非常憤怒。
其實真正讓大家憤怒的,并不是捐出去的那點錢,而是因為被操縱、被騙的感覺太糟糕。
2
我以前看見乞丐,都會掏出零錢給他們一些。
很簡單,沒了這點錢不會給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困難,但對乞討者來說,也許就可以買上幾個饅頭,解決一頓午餐。
但后來有一次,我出門散步,沒散出多遠一群孩子沖上來乞討,我把身上的硬幣都給了他們。結果我散步回來的時候,發現天橋下,一個穿著普通的女人正在教訓這群孩子,“你們有什么用!這么半天才討到那么點錢!”
3
雖然這類新聞以前沒少看,比如“乞丐轉進小胡同換了身衣服,發現他是個普通人”,“孩子被人販子賣給騙子集團,最終淪為乞丐”,不過,都沒那次親眼所見給我的印象深刻。
從那以后我就有意識地會簡單判斷一下,眼前這個需要救助的人是不是偽裝的。
我判斷的標準也很簡單:如果是四肢健全的我一般不給,因為他們完全可以靠工作掙錢,哪怕是那種粗重的體力活,也是正當的賺錢方式;如果是那種出門旅游帶馬克筆的不給,旅游錢被偷,還能用馬克筆寫一幅正楷的求救書,多半不靠譜。
不過這種事件還是防不勝防。你怎么知道那些殘障不是裝出來的呢?
4
有人悲觀地認為,這種事情的發生會讓以后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
我不否認存在這種情況,但我相信大眾的辨別能力會不斷提高,就好像你打法律擦邊球,能幫助法制更健全一樣。
這件事的關注度高也是種好事,因為會推動更多的人去思考如何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 比如今天我就看到有公益機構專門整理出了一份《白血病救助機構&項目信息》,這就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正規的救助渠道,而不是去相信網上求轉發的假信息。
我相信在未來,救助的渠道會更公開透明,讓大家的愛心捐贈能真正落到實處。
5
我在閱讀吳伯凡老師的文章時,也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講的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政治學家,為了研究多次博弈最有效的規則,向全球范圍內征集了一共十五個計算機程序,放在一起讓它們互相博弈。
這就好像15個非常精明的人,互相較量。有的程序設計非常復雜,策略非常狡猾,有的程序則非常簡單。你猜最后哪個獲勝?
其實獲勝的程序非常簡單,只有四條規則: 一開始選擇相信所有人;兌現所有的合作承諾;但如果被背叛了,就會懲罰對方,并且在下次假裝和對方合作并背叛對方;如果對方愿意再合作,并且不再背叛,再次信任對方。
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四條規則,就是有策略地信任。我認為在對待這類事件上,我們也不妨選擇,有策略的信任。
6
最后,我簡單總結一下,對于這個事件我想說的話:
001 保險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讓你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不用麻煩大家。
002 ?對于這類事件的發生,我們沒有必要過分悲觀,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辨別力。
003 再遇到這種事情,不妨選擇有策略地信任。捐款去處可追蹤是很重要的一條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