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曉冉
看《歡樂頌》時,沒有被劇里各種男女之情撩倒,倒是樊勝美的家庭,真是讓人感觸頗多。生在這樣的家庭,只能用不幸和可憐來形容她。
尤其是當她媽媽攜家帶口擠進女兒的出租屋,看到女兒打折秒搶的衣物時,樊母說了句極其陰毒的話:這還不如舊社會,舊社會還有個當鋪。
見到女兒的衣物時,她心里第一個想法,是把女兒的衣服賣掉,去填補兒子的無底洞。她把全部的心智都用來算計、壓榨自己的女兒。
看到樊勝美家人的各種奇葩表現,網友們都群情激憤,以樊勝美的條件,她完全可以過得更好,大家都建議她離開這個拖累自己的家庭,但是,她能嗎?
雖然她心里也狠狠地痛著,但她不能,因為那是她的家,她的底牌,她心理上走不出這個困境。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強調“原生家庭”會帶給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尤其是“母嬰關系”,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也可以說人的一生就是童年的輪回。
事實上,沒有誰的童年是全部包裹在真正的、完美的“愛”里的。爸爸媽媽吵架,小孩子會害怕,他會覺得是因為自己才會這樣,轉而就會害怕父母不要他。
家里人被別人欺負,他也會自責,甚至自責是自己沒有保護好家人。
家人沒有高質量的陪伴,小孩子也會有被拋棄的感受,總之,似乎一切都會在小孩子的心里留下痕跡。
來看看知乎上的例子。
我媽像個“女漢子”,特別有力氣,家里地里一把好手,看不起干不了活的爸爸。說話粗聲大氣,一點不會溫柔,看見小孩子在她面前撒嬌、親昵就心煩,以至于我們兄妹長大了也很少親近她。
她從來不跟我說私密的話,連女生來例假這種事,還是爸爸科普我的。在她的世界里,仿佛只有干活,我多想她能停下來歇一歇,抱一抱我,跟我說些貼心的話,可她從來沒有過。
? ? ? ? ? ? ? ? ? ? ? ? ? ? ? ? ? ?-----@雨后的百合
曾經,我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像“潑婦”一樣的媽媽。那樣,她就可以不被別人欺負,即使被欺負也能用各種招數還擊。
那樣她就不用被別人的話“噎得”說不出話而只能委屈掉淚;那樣她就只有讓人“怕”,讓人“敬而遠之”的份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池塘
我媽是個典型的“長舌婦”,就愛說東道西、說長道短、道聽途說、散布小道消息,吃飯很少在家吃,都是端著碗跑到大門口。
每每說起來都眉飛色舞、唾沫橫飛,仿佛沒有她不知道的事。
小時候不懂事,但走到街上能感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就覺得自己很丟人。長大了,能不回家就不回家,以后我找老婆,只要不像我媽一樣就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虎嶺
我媽長得特別漂亮,走到哪都有種鶴立雞群的特別,說話軟綿綿的,嫵媚動人。爸爸是個大胡子的糙漢子,愛追時髦,90年代的花襯衫和墨鏡是我爸的標配。
媽媽在家從來不做家務,都是半倚在床上,柔聲嗲氣地支使我爸干這干那,在我的記憶中,家里永遠是雜亂、荒涼、少人氣的。
但她會給我梳頭,梳那些別的農村孩子沒有的發型,比如公主頭,微燙發尾,上面有閃眼的蝴蝶結;或者許仙式的發髻,垂下長長的絲帶。
在我12歲那年,媽媽愛上了別人,她走時,抱了抱我,親了親我,但還是走了,從此以后再沒人給我梳過頭。
我17歲就結婚了,很少再回那個家。對媽媽,提不起來愛,也說不出來恨,只是夢里常常會夢見她,醒來枕頭是濕的。
? ? ? ? ? ? ? ? ? ? ? ? ? ? ? ? -----@迷途的小魚
我媽是媒婆,嘴皮子功夫無人可比,簡直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她就像個魔術師,再難搞定的茬在她這都不是問題。
雖然她辦成了很多“好事”,但是,我卻對“相親”這種事再信不起來。愛人,一定要自己找,親媽也不能信。
? ? ? ? ? ? ? ? ? ? ? ? ? ? ? ? ? ?-----@棉眠綿綿綿
在我的記憶中,媽媽的臉上一直帶著眼淚的,仿佛是永不干涸的瀑布。爸爸好吃懶做、吃喝賭全占,很少著家。即使在外面掙錢也很少帶回錢來,回來還跟媽媽要錢。
媽媽一手裁縫的手藝,可爸爸不讓她開店,媽媽出去做小買賣掙錢養家他也不讓,原因是怕媽媽被別的男人拐跑。對于爸爸的諸多無理取鬧,媽媽都無力反抗,只會以淚洗面。
我問她為什么不離婚,她說是為了我們,可我們并不快樂。只想快快長大,羽翼豐滿,來保護她,然而對于婚姻,卻是不抱希望的。
? ? ? ? ? ? ? ? ? ? ? ? ? ? ? ? ?-----@南飛的燕子
我兩歲就沒有了爸爸,是我媽一手把我帶大,我知道她的艱辛和不易,也發誓要好好孝敬她。可是她好像不希望我結婚,我談了三個女朋友,都因為她不看好、不同意而告吹。
這次好不容易結婚,她三天兩頭的鬧情緒,妻子一走她就好了。我知道她不愿意“別人”搶走她兒子,可是我終將要有自己的生活。
? ? ? ? ? ? ? ? ? ? ? ? ? -----@滿城盡帶黃金甲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經常把“閨女是別人家的人,兒子才是自家的”這種話掛在嘴邊。
我每一次考學,媽媽都說“別用那么大勁兒,咱家條件不行,還要供你弟弟”,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有一股恨勁兒,迫使我非要考上不行。
畢業有了像樣的工作,卻被家里時刻催著要接濟不爭氣的弟弟,他們都認為我是理所應當該為這個家犧牲的,絲毫沒管過我作為人的感受。對這個家,我只有更多的怨恨。
? ? ? ? ? ? ? ? ? ? ? ? ? ? ? ? ? ? ?-----@奔跑的影子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心里很沉重?家,不是世界上最溫暖的港灣嗎?媽媽不是最疼愛自己的人嗎?為什么在最溫暖的地方會受到永遠抹不去的傷痛?
我們不是應該無條件的愛自己的父母家人嗎?為什么會恨?我是不是無恥的?
是不是每個人都在心里暗暗發過誓:以后我絕對不會這樣對我的孩子? 但是呢?我們是不是又不由自主地延續了這種不足?就像是一場輪回。
我們生活在一個“無不是的父母”的社會,我們在抱怨自己不被父母理解的同時,又把這種不理解和漠視傳承給自己的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家為何會傷人》一書中說:“在特別講孝道的地方,一個孩子最容易成為權利狂家庭的受害者。
他被父母傷害,但所有人都說,父母是愛你的,你不該有痛苦。到了社會上,大家也這么說。去看書,書上也這么說。最后,他只能分裂。”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強調“原生家庭”會帶給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尤其是“母嬰關系”,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
很多心理學的書籍也告訴我們,我們諸多的心理問題,其實都來自童年的創傷,哪怕是不經意、不起眼的傷害,都會給我們的心理留下痕跡。
比如一個不經意的舉動、一句無心的話、一個不在意的眼神,都能讓一個孩子敏感、多疑、充滿不安全。
原生家庭,我們已經無力改變。但是我們作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們就有學習和改變的責任和義務。
不是每個人都生來會做父母的,所以,原諒我們的“原生家庭”;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父母的,所以,我們要去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家長。
對于原生家庭的不足,我們應該承認,然后接納它。對于我們的小家庭,要明白:身教大于言傳,并且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孩子成長的同行者和引導者。
孩子需要我們的時間很有限,就那么幾年,所以,父母要有“犧牲”精神,請犧牲自己那些對孩子成長不利的壞習慣。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也得是朝那個方向努力的人。比如:你教育他100遍不要闖紅燈,都不如你一次闖紅燈的行為來的管用。
跟孩子相處,我們難免會沒有耐心,發脾氣,但是,發泄完,我們自己好受了,給孩子帶來的那種恐懼和不安,會影響孩子很久,甚至一生,這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
道理誰都懂,但是做不到啊。
所以,孩子,就是來淬煉父母的天使,他讓我們又進行了一次成長。
沒關系,錯了就跟孩子承認錯誤,并保證會改正,孩子會原諒父母的,就像我們教導孩子:知錯就改,我們永遠愛他一樣。
我從來都不相信什么“代溝”,那只是不愿交流和溝通的借口,只是父母不愿意走進孩子的內心,不愿意傾聽孩子的心聲的代名詞。否則,又怎么解釋那么多的“忘年之交”呢?
從現在開始,做孩子的朋友吧,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他的不完美。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以“愛”的名義去傷害。
心理學家說:我們不應該評判孩子,而是應該感受到他的感受。因為任何問題,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療愈。
好吧,又說了一堆廢話,因為,我們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翟曉冉:一個熱愛生活音樂老師,立志做一個不被歲月所傷的好姑娘。
個人公眾號:越過na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