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認沖突:001承認雙方的情緒。情緒是很有殺傷力的,而更有殺傷力的是不說出情緒,卻讓情緒裹挾著你去指責、傷害別人。因為對對方的指責,必然會引起他的自衛(wèi)和反擊,于是本來是情緒化的言語,變成了相互的人身攻擊,關系也可能會因此破裂。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作者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我們平時的很多溝通都是帶有暴力性質的。而說出自己的情緒,卻有神奇的作用,能迅速喚起對方的同理心,檢討是不是自己的言語有問題。如果你發(fā)現(xiàn)別人帶著情緒向你發(fā)泄,可以先不要接招,而是替他說出他的感受,對方的對立態(tài)度可能很快會緩和下來。
002承認此時的沖突。要看到雙方的分歧,而不是一味強調自己的正確。
“當(引發(fā)沖突的現(xiàn)象)發(fā)生時,我感覺(當下的情緒),因為(我的需求、利益)對我很重要。我們可以(考慮一種可行的方案)嗎?”
一開始這樣程式化地說話,可能會很別扭。但我覺得這種說話方法的好處是,首先袒露自己的情緒,引發(fā)共鳴;其次說出自己的關注點;最后,表明與對方共同解決問題的愿望。
2.做出區(qū)分:作者在這里,區(qū)分了“需求”和“行動計劃”。人的行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當你的行動與別人沖突時,就要找出背后的需求,看這種需求有沒有什么別的滿足方法。
我想舉一個我和朋友和解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有一段時間,特別在乎我有沒有回家看父母。因為他家和我父母家住的比較近,我父母跟他也比較熟,有些事就經(jīng)常找他幫忙。這樣一來,他就會對我總不回父母家感到不滿,經(jīng)常打電話問我在哪里。一開始我還默默聽著他“教訓”我,次數(shù)多了,就覺得“你憑什么管我這么多,再說我又不是沒有關心父母。”甚至想,大不了朋友不做了,也不能受這種氣。
反思了一下之后,我意識到,我的需求是希望他尊重我處理自己家事的權利,而他的需求是想看到我有關心父母的意愿和能力。于是一次電話中,我詳細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包括我準備做出的改進。他理解了,反而有點不好意思,想岔開這個話題。自那以后,他就很少過問我父母的事了,而我也注意更多地關心父母,我們現(xiàn)在相處得很好。
3.解決矛盾
001尋找其它方案:我們和家人、朋友的沖突,很多時候是要自己做出讓步的,除非你決定與朋友絕交,或與家人不再來往。我們對他們的讓步,正說明我們珍視這段關系。
002應對未來沖突:有的時候要未雨綢繆,既然打開天窗說亮話,不如把未來可能發(fā)生分歧的解決方案也討論清楚。古語說的“親兄弟,明算帳”就是這個道理。
003明確一致意見:對于較復雜的事情,還有必要寫出來,然后雙方簽字確認。
武志紅老師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的界限不清,導致每個人都覺得對方欠自己的情,發(fā)生沖突時都覺得自己很委屈,而對方不近人情。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人們都下意識地避免沖突,追求一團和氣。其實有的時候,有了沖突并不意味著關系緊張或破裂,反而是給雙方一個明確各自利益和界限的機會,大家都知道對方的底線在哪里,就會遵守,日后反而會相處融洽些,形成“有距離感的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