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 Mortimer.J.Adler & Charles van Doran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看書猶如打棒球,作者與讀者則相當于投手與捕手,需要雙方同時努力才能接住球。但書卻并不完全是球一樣的獨立個體,要么被完全借助,要么沒接住,書是復雜物件,可能被接受的多一點或少一點。
主動的閱讀包含的條件有:首先在于讀者閱讀得更主動,其次在于他在閱讀中的每一種活動都加入了技巧。
閱讀藝術的定義:這是一個憑借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你的頭腦會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而會產生這種結果的運作技巧,就是由許多不同活動所組合成的閱讀的藝術。
-
閱讀的目的:為獲得資訊而讀,與為增進理解而讀。
- 為增進理解而讀的情況:
- 一開始時作者與讀者對于書的理解力不同。
- 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
- 增進資訊和增進理解的區別:你記得住事情和你解釋得了什么事情之間的差異。
- 為增進理解而讀的情況:
輔助型學習與非輔助型學習:向出席的老師提問可以省下思考時間;如果老師是一本書只能自問自答。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
閱讀的四個層次(高層次包含低層次):
- 基礎閱讀:脫離文盲狀態,獲得閱讀技巧。能回答“這個句子在說什么?”。
- 檢視閱讀:在一定時間內,抓住一本書的重點。目標是從表面上觀察這本書,學習到光是書的表象所教你的一切。能回答“這本書在談什么?這本書的架構如何?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這是哪一類的書?”。是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 分析閱讀:全盤、完整、優質的閱讀,是咀嚼與消化一本書,用于追求增進理解,也是在無限的時間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 主題閱讀:閱讀一系列的書,并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的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書都談到的主題,甚至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 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
- 閱讀準備階段
- 認字
- 字匯的增加
- 八、九、十年級的讀寫能力(幾乎可以閱讀所有讀物,但還不夠老練)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
兩種檢視閱讀:
- 有系統的粗讀或略讀
- 先看書名頁,如果有序先看序。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相關的說明或宗旨。對這本書進行歸類。
- 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 如果有索引,要檢閱一下。快速評估涵蓋的議題范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如果覺得某些詞匯重要,至少看一下引用到這些詞的某幾頁內文。
- 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 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中,開始挑幾個看起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首尾有摘要說明,就要仔細閱讀這些說明。
- 把書打開,隨便翻閱,讀一段到連續幾頁,但不要太多。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兩三頁,一般作者會在最后重新整理自己認為既新又主要的觀點。
- 應該了解這本書是否包含你想要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下時間與注意?也該比之前更清楚這本書該歸于哪一類。
- 粗淺的閱讀
-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為一些沒法立即了解的東西而停頓。繼續讀下去,略過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會讀到你看得懂的地方。
閱讀的速度:許多書其實連略讀都是不值得的,另外一些書只需要快速讀過就行了。有少數的書需要用某種速度,通常是相當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重點在于讀出不同的速度感,要知道什么時候用什么樣的速度是恰當的。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么。
-
主動閱讀的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 整體來說,這本書再談什么?
- 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 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 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后盡你可能找出答案。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與沒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之間,有天壤之別的關系。
對閱讀來說,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原因是: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其次,如果是主動的,就是進行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于用語言表達出來。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
做筆記可以采用的方法:
- 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 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條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 在空白處做星號或者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者段落即可,可在做記號處每頁折一個角或夾一張書簽。
- 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處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
- 將關鍵字或句子圈起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 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可以記錄閱讀過程中的問題、答案、復雜論點的簡化說明或記下全書所有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最后一頁可以用來建立個人索引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錄。
- 書前的空白頁最好是用來記錄你的思想,試著寫下全書的大綱,將全書的整體架構寫出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后篇章秩序。
-
三種筆記類型
- 結構筆記:主要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的筆記。
- 概念筆記:關于一本書準確性與意義的筆記。
- 辯證筆記:主題閱讀中針對同屬閱讀的基本相同主題書籍的討論情境的筆記。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
-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規則
1. 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 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 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 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內容的規則
- 診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 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 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 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 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 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 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 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 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分析閱讀規則一: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任何一本書,如果主要的內容是由一些觀點、理論、假設、推斷所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這些主張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那這種傳達知識的書,就是一本論說性的書。
理論性作品教你這是什么,實用性作品教你如果去做或應該做什么。
歷史就是在處理一些發生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真實事件。科學所面對的則是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的事。
科學書與哲學書的區別在于,科學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而哲學書不會超越一般人的生活經驗。科學家從特殊經驗的結果作舉證,哲學家以人類的共通性作例證。
分析閱讀規則二:使用簡短的文字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分析閱讀規則三:按照順序與關系,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優秀寫作的基本準則是一個作品應該有整體感,清楚明白,前后連貫。
分析閱讀規則四: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
找出關鍵字的方法:
- 如果你不完全了解那些段落的意思,最重要的字很可能就是那些讓你頭痛的字。
- 作者開誠布公的強調某些特定的字。
- 作者與其他作者爭執的某個用語就是重要的字。
分析閱讀規則五:必須抓住書中重要的單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這個單字的。
找出關鍵字后,先判斷這個字是有一個還是多重意義;如果有多重意義,要看這些意義之間的關系如何;最后,要注意這些字在某個地方出現時,使用的是其中哪種意義。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主旨是作者在表達他對某件事的判斷。
分析閱讀規則六: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分析閱讀規則七: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本書的基本論述,重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
有助于進一步應用規則七的幾點注意:
- 要記住所有的論述都包含了一些聲明,其中有些是你為什么該接受作者這個論述的理由。如果你先找到結論,就去看看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先看到理由,就找找看這些理由帶引你到什么樣的結論上。
- 要區別出兩種論述之間的不同之處。一種是以一個或多個特殊的事實證明某種共通的概念,另一種是以連串的通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共通概念。前者是歸納法,后者是演繹法。
- 找出作者認為哪些事情是假設,哪些事能證實的或有根據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證實的自明之理。
分析閱讀規則八: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
第十章 公正的評斷一本書
分析閱讀規則九:要求讀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批評。
分析閱讀規則十: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分析閱讀規則十一: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
閱讀中,作者與讀者間對話的條件:
- 在爭辯時要注意你會帶進去的情緒,或是在當場引發的情緒。
- 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攤出來。
- 派別之爭幾乎難以避免的會造成一些盲點,要化解這些盲點,應力爭不偏不倚。
-
站在對立角度評論一本書之道,即在讀者說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概念向作者說明:
- 你的知識不足。
- 你的知識有錯誤。
- 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 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比較每本書里有效而且突出的論點有多少,就可以當作評斷其完整性的參考了。
除非你閱讀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是真實的,否則你用不著再讀下去。
如果你是為了追求知識而閱讀,除非你能判斷作者所提出的事實的意義,或者應該具備的意義,否則稱不上有頭腦的閱讀。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根據一般的閱讀常識來說,你依照內在閱讀的規則盡力將一本書讀完之后,卻還是有一部分不懂或全部都不懂時,就應該要找外在的幫助了。
-
外在的輔助來源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
相關經驗作為外來輔助來源的情況:
- 一般經驗用于輔助閱讀小說、哲學書籍和歷史書籍。
- 特殊經驗用于輔助閱讀科學性作品和歷史書籍。
- 檢驗是否適當地運用自己經驗幫助自己讀懂一般書的方法:問問你自己:在你覺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點上,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來?
-
其他的書作為外來輔助來源的情況:
- 外在輔助閱讀的基本常識與規則:閱讀彼此相關的書籍,依照寫作的時間順序來讀,對你了解最后寫的作品有很大幫助。
- 閱讀歷史與哲學的書時,比較需要閱讀相關的書籍。
-
導讀與摘要作為外來輔助來源的情況:
- 盡量少用導讀與摘要,因為一本書的導讀并不一定都是對的,就算他們寫對了,可能也不完整。
- 要明智地運用工具書作為外來輔助來源的條件:
- 要清楚你想知道些什么。
- 要知道哪一種工具書中能找到這樣的東西。
- 要知道如何在工具書中找到你要的資料。
- 要知道該書的編者或作者知道哪個答案。
-
相關經驗作為外來輔助來源的情況:
內在閱讀的規則是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與前言。外在的閱讀規則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個人的導讀與摘要。
外在輔助閱讀的主要功用在于延伸與一本書相關的內容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