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兩天在微博上看了個小情侶吵架的段子。
女:我問你,你是不是喜歡她?
男:對天發誓,沒有。
女:那為什么她一發朋友圈你就要點贊?
男:我給很多人都點贊,我看到了,就順便點一下。
女:你給她點的特別多,你就是喜歡她!
男:點個贊就代表喜歡啊,我要怎么解釋你才相信我說的是真的?
女:那你說啊,你為什么給她點那么多贊?你說,你說啊!
男:好,那你聽我說,我真沒有喜歡她!
女:我不聽,我不聽!你就是喜歡她!
……
我勒個去的,隔著屏幕我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這世道啥都缺,就是不缺女神經。
有一次,閨蜜琳半夜打來電話,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控訴日子沒法過了。
那天是琳和老公的結婚紀念日,琳特意精心準備了晚餐。
老公呢,平時7點就能到家,可是那天9點還不見人影,手機還關機。
琳的滿心期待漸漸變成了失望、擔心和焦急。
老公回到家已是10點多,琳上來就是一串連珠炮:你還知道回來啊,你心里還有沒有這個家!不回來連個電話也沒有,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你太過分了!
老公也沒好氣:我心里沒這個家?沒這個家我為誰呀,我工作這么辛苦,在外面跑了一天,跟客戶解釋這個解釋那個,手機都打沒電了!要不是你非要換學區房,我至于這么累嗎!
琳:我要換學區房?我不是為了孩子嗎,孩子馬上三年級了,從出生到現在,你管過嗎?從每天起床到睡覺,都是我照顧孩子,我告訴你,老師又找我了,說孩子這次考試成績不好,你也該操點心了!
老公:你工作比我輕松多了吧,你就不能理解一下我嗎?孩子你管多一點,我管少一點,我努力賺錢不是為了你和孩子嗎?我哪里錯了,我管孩子少,可是我也沒出去花天酒地啊,我上一天班累死了,回來你還指責我,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琳哭完以后,用決絕的口氣給自己的婚姻判了個刑:心好累,我們也許一開始就不應該在一起。
2
聽說,再恩愛的夫妻,一輩子也有100多次想離婚的念頭和500多次想掐死對方的沖動。
可是有沒有發現,兩口子吵架,每次都能引出很多以前對彼此的不滿,無論從什么事開始吵,最后吵的都是那幾件事,殊途同歸。
看似微小的沖突,一點點累積,都有可能成為日后的地雷。
不過,關于吵架,女人和男人的腦回路基本不在同一個次元,男人是就事論事,女人是就事論情。
吵架時,男人全程關注的,是這件事本身,女人全程關注的,是對方的吵架態度。
站在女人的角度,我們跟老公吵架,吵的從來就不是自以為的那個問題,而是我們感覺不到對方的愛和支持。
所以,不管為什么事情吵,我們的內心戲都特別豐富,經常都上升到根本不愛我和沒有責任感的高度。
無論是小女生抱怨男朋友給別的女生點贊,還是閨蜜琳生氣老公不記得結婚紀念日,女人本質上的需求,都是要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和安全感。
而男人呢,吵架時往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永遠看不見山路十八彎。
我有個程序猿朋友,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不嫌棄他情商低的女朋友,卻整天雞飛狗跳。
他有個特點,只要女朋友一生氣,他就立馬閉嘴,他的邏輯是,女朋友現在太沖動,等她冷靜下來,就能理解他了,這事兒就翻篇兒了。
而在她女朋友看來,這種悶葫蘆態度根本就是無視她,就是不想過了,該分道揚鑣了。
有的姑娘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說,男朋友就應該知道,可是當男朋友什么都不說的時候,她就覺得自己應該啥都不知道。
站在男人的角度,這就是個神邏輯。
老婆說,我沒生氣。那就是生氣了。
老婆說,滾!那就是快來哄我。
如果你不但沒反應,還要補一句“至于嗎”,那你老婆就離秒炸不遠了。
3
作為一個婚齡10年的人,我以切膚之痛體會到,跟老公交流,必須要把情緒和感受說透,不然很容易把自己憋出內傷。
比如我老公,腦回路又慢又直,我跟他談感情,他跟我擺事實,我跟他要感覺,他跟我講道理。
后來我發現,不能指望男人悟,“悟”這個字在大部分男人身上沒有效力。
覺悟到這一點,我就不再計較他時常走低的情商了。
我總結出三個要點,準備以后寫進婚姻回憶錄,傳給子孫后代,標題就叫《低情商老公使用攻略》 。
攻略一:對老公的行為不滿意的時候,不要直接上去懟,懟上去的結果一般是引起“情緒對抗情緒”,一發不可收拾。
換個語法,把“你”開頭的句型,全部換成“我”開頭,基本套路是“事實+影響+感受”。
比如,“你還知道回來啊,你心里還有沒有這個家!不回來連個電話也沒有,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你太過分了!”
改一下,“你回來這么晚,電話也關機,我在家好擔心你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我特意準備了你喜歡的菜,一直等你回來,今天是紀念日,我現在又餓又難過,我覺得你不在乎我。”
同樣的意思,前者引發辯解,后者喚起憐惜。
攻略二:與老公的意見有分歧,而且他又很堅持的時候,不要硬碰硬,你越強調他是錯的,他就越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也換個表達,比如對他說,“我能體會你的意思,可是關于這件事,我不太同意你的做法,不過這不重要,我們來討論一下解決方案好不好?”
先讓他放下防御,感受到你的同理心,再一點點突破,慢慢升級他的想法,直到與你的意見達成一致。
以我的經驗,我老公基本上繞不出這個套路,通常能接納我80%以上的意見。不過這是我家的情況,不代表臨床應用的普遍結果。
攻略三:一旦與老公發生激烈沖突,不要像祥林嫂一樣到處傾訴。
兩個人之間的問題,在兩個人之間解決就好了,很多時候,夫妻間的矛盾,說給父母是添堵,說給外人是笑談,對解決問題無益。
小時候印象中有位鄰居阿姨,逢人就說自己老公是個垃圾,整天吐槽老公的各種不是,不分對象,不分場合,見人就說。
兩口子過日子,有什么事,是外人必須知道的呢?受了傷,還自己撒把鹽,何苦呢?
4
前段時間,朋友圈被《我的前半生》里男神賀涵的經典語錄瘋狂刷屏。
最讓我招架不住的,是他跟羅子君表白的那一段: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要克制自己,成全別人,要說別人喜歡聽的話,不能為難別人,唯獨不能坦白自己的心意,但事實是,我們要告訴對方,告訴自己在意的人,我們到底在想什么,我們自己最真實最直接的心愿是什么。
直面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這樣的坦誠,換做誰也當場跪了是不是?
與賀涵形成對比的,是羅子群的老公白光。
白光這個人物,長得就像個殺人犯,一出場就是跟丈母娘對罵。
可是后來,他跟賀涵和陳俊生喝酒的時候,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愧疚和懦弱。那個瞬間,他突然就不像殺人犯了有木有?
我們的傳統教育傾向于貶低“情緒”的價值,從小到大,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求我們不能有情緒,仿佛有情緒就代表著不理性、不自控似的。
有多少女生有過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受了委屈,一個人躲在廁所里哭,哭完了再擦干眼淚出來,繼續在父母面前扮演若無其事。
全世界都欠我們一個奧斯卡影后。
小時候我們不懂表達,成年后我們不懂回應,我們像躲避魔鬼一樣,躲避著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以至于常常困在婚姻的瑣碎和孤獨里,兜兜轉轉無處逃離,甚至覺得婚姻到了某一個節點,就是過不去。
柴米油鹽的日子里,沒有誰可以對另外一個人一直保持高度關注。
張愛玲說,中年以后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兩個字,無論男女。
婚姻里最恐怖的孤獨,不是沒人理解,而是被人誤解。
只是,女人郁悶了可以逛街刷卡,無聊了可以美容美發,委屈了可以約三五閨蜜吐槽婆媳八卦。
男人呢,除了忍住不哭,好像別無他法。
人的一生要經歷的大喜大悲有限,更多時候,是我們跟身邊這個不完美的人,共同抵御平淡流年。
婚姻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恩情,所以,即使吵了架要摔門而去,也記得順手帶上垃圾。
PS:有一天,6歲的兒子跟我說,他要吃巧克力豆,我說可以,吃3粒。
他說,媽媽,關于吃巧克力這件事,我知道你是怕我長蛀牙,可是我不太同意你的意見,我想吃10粒,不過這不重要,我們來討論一下解決方案好不好?比如我吃9粒,剩下1粒給你吃,媽媽陪我玩了這么久,也是很辛苦的對不對?
好家伙,以我之矛,攻我之盾,還有這千回百轉的套路,一時間我竟無言以對了。